村裡來了3位大學教師

日前,記者走進湖南省茶陵縣高隴鎮龍匣村,只見古楓翠綠,立於田間,樹下石凳上坐着納涼的老人。斜風細雨,龍涎井旁,村民們騎着摩托前來打水。

“村裡這兩年變化大,添了路燈、文化長廊,水井都修了涼亭,打水不溼鞋了!”返鄉青年小譚笑着說。

村裡的新面貌,離不開湖南工業大學駐村工作隊。2023年6月,湖南工業大學黨委會研究推薦祝筍、陳蔚新、譚秋華3名教職工爲新一輪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員,祝筍任隊長。“走進村民家中、走到田間地頭,以實幹實績助推龍匣振興。”出發前,湖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望這樣寄語。

大學教師駐村,從擅長的事入手。“我們走訪發現,龍匣村有東陽文化、茶陵詩派等寶貴的文化資源。”駐村工作隊隊長祝筍介紹,李東陽是茶陵歷史上四大學士之一,曾官至明朝內閣首輔,是“茶陵詩派”的領導者。

於是,工作隊先後邀請學校城市與環境學院趙先超教授團隊、宣傳統戰部田定湘教授團隊、包裝設計藝術學院陳羅輝團隊來村實地勘察,進行規劃和設計。同時,推進國學大講堂、千畝荷塘觀景區等項目,向村民展示農文旅融合這張藍圖。

龍匣村黨總支書記李小文說:“有了文化認同感,村裡幹事創業氛圍特別好。”2024年8月至10月,茶陵“趣”村遊·2024“荷美”龍匣鄉村遊活動舉行。工作隊前期發動村民自主改造民宿、支持建設荷趣溪谷露營基地,實施村內主幹道路及重點區域亮化工程,併爲每家每戶安裝了太陽能庭院燈。

“趣”村遊活動吸引遊客2萬餘人,帶動當地村民營業收入超16萬元,也促進更多遊子歸鄉。2024年12月,龍匣村獲批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文化的改變不止於此。記者在龍匣村採訪時,恰逢一戶人家辦婚禮。“村裡辦紅白事,除了至親,鄰里村民都是按一斤肉價的標準送禮。”新郎的姑父打開禮金簿,李家、吳家……村裡來的數十人都隨禮20元。

“快過年了,我和愛人專門回老家結婚,在村裡辦酒熱鬧、負擔小。”新郎吳代飛說,只收20元禮金,賓客的祝福更純粹,婚禮也其樂融融。

記者得知,龍匣村素來有“肉價隨禮”的風俗,當地人習以爲常,並不覺得稀奇。直到湖南工大駐村工作隊一行來到龍匣村,纔將這一寶貴傳統發揚、傳播,並收錄於村規民約。

去年,工作隊還與支村兩委商議,決定利用村祠堂和民政部門資金建設一座合約食堂,免費向65歲以上老年人供餐;併成立南溪文藝團、舉辦餈粑節,爲老年人舉辦集體生日慶典。

當然,產業發展也不落下。爲了擴大脫貧羣衆和村民就業面,駐村工作隊對接校友企業湖南光宇順電測科技有限公司設立就業幫扶車間,每年可解決20至30名村民就業,每年村集體土地租金收入爲3.5萬元。

此外,駐村工作隊還引進株洲晨葉中藥材發展有限公司在村流轉土地300畝,進行酸棗仁、連翹等中藥材的種植、收購、加工,以此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坐擁千畝荷花池,駐村工作隊還鼓勵村民投資建設石窩潭蓮子加工廠,村集體入股佔三分之一,實行利潤分成。“按照村內現有的蓮子種植600畝規模,年總產值爲102萬元。”龍匣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文華坦言,湖南工業大學3位老師駐村期間,是近年來村幹部最充實、最辛苦的2年,也是村集體收穫最大的2年。

工作隊進駐前,2022年龍匣村集體經濟收入爲6.6萬元,2024年龍匣村集體經濟收入爲80.4萬元,增加73.8萬元。如今,湖南工業大學駐村工作隊的任期已悄然接近尾聲,他們用700多個日夜,將大學講堂裡的理論化作田間地頭的春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劉韻 霞徐傑)

作者:陽錫葉 劉韻 霞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