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小賺股息、大賠價差!專家:00940打亂高殖利率個股短線成投機股

近年存股族有不少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原文時間10月3日。

【文.玩股特派員】

很多投資人買股票的首要條件,就是先確認能不能穩定配息:只要能固定領錢,持續累積,久了會變成一筆可觀的現金流,一點一滴接近財務自由。

這也就是爲何「高殖利率股」會是投資人關注的標的。偏偏今年,高殖利率股卻讓許多這樣想的投資人落空了。

配息是有的,只是股價卻一路下跌,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這種感覺就像房東穩穩收租,同時房價狂跌。

比這更讓人心酸的是,就是整條街的房價都在漲,就你家在跌——如今大盤狂漲,高殖利率股卻低檔弱勢,就是這樣的心情。

而滿手高殖利率股的高股息 ETF 就更不用說——聯詠、瑞儀、新普,還有至上、大聯大、文曄這些IC通路股,都是ETF選股邏輯所偏好的配息穩定、高殖利率成分股。

瑞儀的平均殖利率約7%,新普大約6%,至上有7.5%,大聯大5.6%,文曄則是5.2%。

甚至聯詠近十年平均殖利率6.58%,扣掉極端值,平均殖利率也還有5.6%,難怪一口氣被52檔 ETF納入。

對長期想靠股息過日子的存股族來說,這些股票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選擇。

可是,爲什麼這些ETF最愛的明星股,今年卻跌得這麼慘?問題就出在高股息ETF最瘋的2023年第四季到2024年第一季,最後以前無古人的「00940之亂」告終,募集五天就涌進 1,752億元資金,創下臺灣ETF歷史紀錄。

只要有機會被納入這些高股息ETF的股票,就出現一波資金追捧。有提前卡位吃豆腐的,不然就是ETF直接砸錢大買。

結果就是這些高殖利率股價短線衝太快,但只是資金搶進,企業獲利還沒跟上,市場就會修正回去。其實這些公司本身都不差,獲利模式穩定,長期配息有紀律。

ETF這波資金涌入,將原本平穩的存股,推擠成了短線劇烈的投機股。但同時也有很多好股,沒排上ETF成分股名單。

個體投資人真正需要着眼的問題,則是另外這些不會被ETF資金打亂籌碼、大起大落的好股票,要怎麼找出來?

舉個例子,順達就是典型代表。從2007年到2025年,十九年連續配息,平均殖利率高達6.4%,連2008金融海嘯最慘的時候,殖利率都有4.3%。可是它的成交量實在太低,2023年 1月之前日均量不到300張,冷門到ETF根本無法納入。

另一檔是新巨,它從2006到 2025 年,二十年連續配息,平均殖利率同樣是 6.4%。但是因爲成交量太低,幾乎沒有人關注。

敦陽科更是驚人,2006到2025年二十年間,平均殖利率超過6.6%,公司獲利持續成長,股價和配息齊步上揚,卻因爲流動性不達標,被ETF排除在外。

敦陽科也是我的冷門股持股之一,我從2023年買進後,23年就賺了兩成,24年賺十幾趴,到了25年之前又賺超過四成,最近有稍微跌下來一些,還原權息也有35%,最近很瘋狂的臺積電才26%而已。

而且不只是今年績效贏過臺積電,近五年績效一樣贏過臺積電,臺積電近五年還原權息是漲248%,敦陽科漲了278%。

所以如果你是追求高殖利率股票,卻追逐ETF的熱門成分股,不只容易錯過這些寶藏,熱門成分股往往隨着市場變化、受資金流動而波動。

山頂上永遠有人在吹風,即便是高殖利率股,但領了股息賠掉價差,投資路就會越走越辛苦。

下次聽到某檔股票殖利率多高,或是哪檔ETF重倉某檔個股,先別急着衝動追進,記得,山頂很冷。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穩健存股族快瘋了,爲什麼現在的高殖利率股比以前更容易賠了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