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貸款同日非對稱降息,銀行息差短期穩住了?

存貸款利率5月20日罕見同日下行。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均下行10BP(基點),國有大行及部分股份行存款掛牌利率調降5BP~25BP,其中3年期和5年期品種均下調25BP。

除了貸款降息爲企業和居民帶來的減負效果,市場也密切關注存貸款利率雙降對銀行息差的影響。受訪人士認爲,此次存貸兩端非對稱降息,存款利率平均降幅大於LPR降幅,體現出對銀行淨息差的呵護,短期內對銀行影響偏正面,但後續隨着存量信貸陸續完成重定價,信貸需求能否明顯回升“以量補價”將是關鍵。

另有銀行研究人士提示,如果存款利率下行帶來較明顯的存款流失,銀行同業負債增加,可能會抵消部分存款利率下調帶來的成本下降。

對於後續穩息差舉措,有業內人士表示,存款掛牌利率的調降空間已大大收窄,利率自律上限約束以及負債結構、內部授權利率的自主調整將成爲銀行控成本的重要方向。而從資產端來看,綜合考慮LPR下行的減負效果,部分地區已開始調整此前超調的首套房貸利率下限。

存款利率與LPR同步非對稱下行

20日,新一期LPR出爐,5年期以上LPR爲3.5%,上月爲3.6%;1年期LPR爲3%,上月爲3.1%,均下行10BP,與此前逆回購利率調整幅度一致。

這也是繼去年10月之後,LPR連續6個月“按兵不動”之後首次出現下調。機構普遍認爲,這有望進一步爲企業和居民減負,激發有效融資需求,提振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

但銀行持續收窄的淨息差也將因此進一步承壓。同日,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同步下調了存款掛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下調5BP;定期整存整取二年期及以下下調15BP,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調25BP。定期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三種期限均下調15BP。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調15BP。(詳見報道《1年期跌破1%、活期降至0.05%,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落地》)

這也是去年10月之後,存款利率時隔7個月再次下調,也是大行自2022年9月以來第七次主動下調。不過,從以往經驗看,存款利率與LPR同日調整並不常見。回顧2024年7月22日和10月21日LPR下行之際,國有大行宣佈存款利率下調的時間分別略晚於和早於LPR調整日。

此前,央行行長潘功勝在5月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已經釋放出相關信息,即宣佈降準降息,並表示央行將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商業銀行相應下調存款利率。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本輪LPR降息落地後,貸款利率料將進一步下行,存款降息和LPR調降同步落地,是在利率自律機制影響下,商業銀行主動穩定息差的舉措。

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繼去年四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52%後,今年一季度這一數據已進一步降至1.43%。這一淨息差水平不僅明顯低於《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提出的1.8%的監管合意水平,而且由於貸款和債券重定價、信貸需求較弱等因素干擾,單季度降幅達到去年全年降幅的一半。

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認爲,本次LPR下調10BP,跟隨逆回購利率下調符合預期,主要是爲應對貿易摩擦的潛在衝擊;存款利率平均下調幅度約16BP,降幅大於LPR下調幅度,且是歷史上首次出現負債成本下調幅度高於資產收益率下調幅度,體現對銀行息差的呵護,與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導向一致。

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提到,要“平衡好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降低銀行負債成本”,較之前“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的表述發生變化。“息差承壓下,存款降息對衝LPR下調的必要性上升。”林英奇表示。

據中金公司靜態測算,本次LPR下調及存款利率調降預計提升銀行息差7BP,對營收和利潤影響分別在3%和6%左右,對銀行的綜合影響偏正面。此外,5月7日國新辦發佈會以來,再貸款利率下調25BP、降準25BP,兩項調整可額外再貢獻息差約2BP。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銀行業分析師戴志鋒也認爲,此次存款利率下調幅度超過LPR降幅,對息差形成有效支撐。綜合來看,本輪降息、存款利率下調、降準對銀行息差的影響短期正面。據其測算,前述一攬子貨幣政策預計對銀行業2025年、2026年的息差影響分別爲2.9BP和-1.4BP,對今年營收、稅前利潤分別有1.9個百分點和4.2個百分點支撐。

穩息差路徑正邊際轉變

銀行息差的影響因素和路徑是複雜的。除了價格上的直接衝擊,存款利率下行也將進一步影響居民和企業的資金安排,從而影響銀行的負債結構與成本。

“本次存款利率下調是近幾年幅度最大的一輪,需要關注存款降息後存款流向非銀的風險。”林英奇提示,金融脫媒不僅導致債市收益率下行的“資產荒”,也導致銀行存款流失的“負債荒”,這一方面會導致銀行流動性指標承壓,另一方面會導致銀行被迫通過同業負債攬儲,這在存款利率下行和手工補息清理等背景下的2024年已有較明顯體現。

他進一步表示,同業負債利率高於存款,如果存款流失後銀行通過利率相對更高的同業負債攬儲,可能會抵消部分負債成本的下降,從而帶來息差下行。他建議:“爲緩解‘負債荒’有必要繼續推進理財產品‘真淨值化’,減少非銀產品對銀行存款的吸引。”

按照以往經驗,股份行在近期會緊隨大行跟進調整,中小銀行可能逐步分批跟進下調。從20日情況來看,僅個別頭部股份行選擇了同日調整,還有多家股份行尚未更新存款利率。有股份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股份行存款利率多數會在近期跟進調整,但不排除延期一週的可能,根據各行流程和節奏安排可能略有差異。

第一財經以儲戶身份諮詢其餘幾家股份行,多家股份行客戶經理表示存款利率次日起下調,也有客戶經理表示,所在行存款利率將於下週一調整。20日當天,包括客戶經理在內,不少股份行人士在朋友圈借最後調整窗口“拉”起了存款。

另有銀行從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存款掛牌利率多次調整後下行空間已大大收窄,尤其在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活期存款利率低至0.05%的情況下,後續存款掛牌利率的統一調整頻率預計將減少。在此背景下,除了年報業績會上銀行高管普遍提及的存款結構調整,強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約束、主動壓降內部授權利率等控成本舉措的關注度也進一步提升。

第一財經注意到,此次除了掛牌利率調整,國有大行的存款執行利率上浮幅度也較之前收窄。以工商銀行爲例,目前該行3年期定存利率最高可上浮至1.55%,較掛牌利率上浮30BP,此前最高可上浮40BP至1.9%。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也有類似操作趨勢。

而從整個行業來看,爲遏制存款定期化趨勢帶來的成本壓力,包括國有大行在內,不少銀行已不再對5年期定存利率進行上浮,僅按照掛牌利率執行,期限利率倒掛現象也因此加劇。與此同時,隨着“開門紅”結束,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提高可上浮利率的3年期定存的起存門檻,相關定存產品也像大額存單一樣出現了罕見的額度告急現象。(詳見報道《3年期靠搶、5年期消失,定期存款額度“秒光”》)

除了負債端,資產端也在發生一些邊際變化。近期,廣州、廈門等多地在LPR公佈前夕逆勢上調首套房貸利率下限,被市場視爲響應監管指導避免“內卷式”降價、呵護銀行息差的一項靈活舉措。以廣州爲例,近期當地銀行通過將房貸利率從此前執行的LPR-60BP調整爲LPR-50BP,以此保持房貸實際利率穩定在3%以上。

央行數據顯示,3月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13%,同比下降0.56個百分點,處於歷史低位。 “LPR下降並不直接意味着新增房貸利率一定下降。”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強調,房貸實際利率是由LPR與加點組成。加點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負,是各家銀行根據自身的資產負債、資金成本、市場競爭等因素來綜合考量,而且每家銀行不一定完全一致。

(記者杜川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