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崗匹配 助畢業生找到“好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向社會公佈。《意見》提出,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以產業端人才需求和就業端評價反饋爲指引,全鏈條優化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監測評價等服務,開發更多有利於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完善供需對接機制,力求做到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提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

隨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縱深推進,高校畢業生已成爲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絕對主體。統計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據預測,今後10年高校畢業生總量還會持續增長。做好穩就業工作,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羣體是重中之重。

“大學生找工作難”不是新話題。面對來自外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加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當前的就業工作確實承受更大壓力。畢業生產生“找工作難”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源於人才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錯位,也就是結構性就業矛盾。

因此,《意見》將優化培養供給體系置於首位,重視破解社會需求真實性、教育供給有效性、供需適配精準性的問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負責人表示,教育系統構建以促進供需適配爲導向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作爲構建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重要前提。

促進人崗匹配,要科學研判人才供需。在這個技術與產業飛速發展的時代,人才需求變動頻繁。前些年還備受追捧的朝陽產業、熱門職業,如今可能已風光不再。然而,求職羣體對人才需求的瞭解往往存在滯後性與盲目性,缺乏閱歷和經驗的大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對人才供需進行前瞻性分析,定期發佈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爲大學畢業生乃至面臨專業選擇的低年級大學生、高中生提供參考依據。

促進人崗匹配,要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佈局。近期,多所高校宣佈專業調整計劃,將本科生擴招名額用於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及新興業態專業。比如,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持續增長,一些崗位一時出現“有崗無人”的情況。高校將資源向相關專業傾斜,既有利於國家戰略的實施,爲新興產業夯實人才儲備,也有助於更多有志向的大學生投身產業發展熱潮,掌握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

促進人崗匹配,要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學生對所學專業不適應、不喜歡怎麼辦?如果僅僅依據一次志願填報,就限定未來的專業和職業,並不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意見》提出,圍繞滿足學生職業發展需要,鼓勵高校建立更靈活的學習制度,完善轉專業、輔修其他專業等規定。無論是暢通轉專業渠道,還是高校更新人才培養方案,都是爲了讓學生學到實用知識,切實提升求職競爭力。

就業市場對人才的判斷是敏銳的,“是騾子是馬,一遛便知”。過去,個別高校的一些專業爲吸引考生填報,只是簡單修改專業名稱,實則“換湯不換藥”,這種做法不僅浪費資源,也會辜負學生及家長的信任。因此,優化培養供給體系在本質上要求高校提升辦學能力。對於高水平大學來說,還不能忽視基礎學科的建設,不能輕易“下架”瀕危學科和冷門學科,要強化自身優勢,從長遠看待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

一份工作是不是“好工作”,求職者自身感觸最深、最有發言權。具體到每個人,人崗匹配與否就是愛不愛這個工作、對工作待遇滿不滿意、對工作前景是否樂觀。對此,《意見》還要求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就業觀。當畢業生的求職預期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用人單位的人才規劃與崗位實際相匹配,高等教育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時,“人盡其才”的良性就業格局就能日益穩固、充滿活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