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補助臺電千億 工商團體短視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八大工商團體近日聯合發聲,呼籲立法院支持撥補臺電1000億元的特別條例之際,一場攸關國家能源未來與產業結構的重大辯論正悄然錯失焦點。他們的聲明直指撥補可穩定電價、降低通膨壓力與產業負擔,進而爲臺灣在國際貿易壓力下提供喘息之機。但這種一味強調「穩電價」、「減壓力」的主張,根本是畫錯重點,替政府錯誤能源政策擦脂抹粉,繼續容忍一個沒有效率、缺乏改革動能的國營壟斷機構消耗全民的納稅資源。
臺電的虧損已非一朝一夕之事,千億元撥補看似雪中送炭,實則是揮霍公帑的短期補藥。一筆來自人民血汗稅金的撥補,若無結構改革與發電方式轉型作爲根本配套,僅能延緩破產時鐘的滴答聲,卻無法真正改變其虧損體質。更何況,這筆稅金,不僅來自一般百姓,更來自八大工商團體成員本身的企業利得與員工薪資,最終仍是全民買單。
問題不在撥補本身,而在於一種集體的「鴕鳥政策」,不去面對能源政策錯誤,不面對非核家園導致基載電力缺乏的事實,也不願正視臺電經營失能與發電結構僵化的癥結。即使全國商總理事長許舒博也坦言,「撥補不能無限期繼續」,若不調整發電結構與方式,「臺電仍沒救」。這句話說出了真相,但工商團體卻選擇只呼籲「先撥補」,這種「先撥補再說」的態度,其實正是延誤改革的根源。
臺電的財務黑洞,並非無從解決。早在過去數年,臺灣便已走入「非核家園」的不歸路,臺灣核能一旦全面退場,政府不得不依賴高成本天然氣與波動大的再生能源,導致系統穩定性下降與發電成本劇增。這些成本,無論以補貼或調漲電價的形式,最終都轉嫁至產業與人民身上。
日本與韓國的轉向擁核政策,正是務實與全球減碳目標並行的示範。日本核電將回升至20%,韓國則計劃2030年達到30%以上。反觀臺灣,則仍被政治口號綁架,核電無論技術、安全或廢料處置上皆有現成方案,但卻被「核安問題」、「社會共識」這類空泛口號所制約,無法有任何實質推動。
政府若真心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誠實面對能源轉型的痛苦與成本,而不是反覆用撥補與補貼來麻醉市場與民意。行政院長卓榮泰以「不撥補就漲電價」爲由,企圖逼迫在野黨妥協通過預算,更是變相的政治勒索。這不僅模糊焦點,更把錯誤政策的代價推給了人民,將公共政策簡化爲「不給錢就苦民」的粗暴邏輯。
合理的撥補應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一是針對改革承諾,臺電需提出具體的成本控制與組織優化方案;二是能源政策調整,包括基載電力多元化、重新檢討非核家園策略、加速投資先進與低碳能源。否則這筆千億元的稅金,不過是打水漂。
工商團體若真爲產業考量,應從長計議,敦促政府儘快提出明確能源路線圖。只有當企業能預測電力成本、確信電力穩定,纔有意願持續投資、創新與留臺發展。
政府與產業界此刻若仍沉溺於「穩電價」的幻象,不敢直視改革之痛,最終只會讓更多補貼像泥沙入海,無聲無息。錯置焦點的撥補案,只會掩蓋問題,拖延轉型。此時此刻,臺灣真正需要的,不是對臺電的無限容忍,而是對政策錯誤的果斷清算。(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