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星到擁抱AI95後基民的投資偏好變了
2020年前後是中國基金業的一個分水嶺,喜歡網絡思維和飯圈文化的新一代基民大量地涌進了基金業,改變了這個行業的一些基本生態,很多95後與00後當起了“養基人”。某種程度上,買基金成爲年輕人一張時髦的社交名片。在年輕人的推動下,相關話題頻繁登上網絡平臺熱搜,甚至有基金經理因此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後援會”。
如今,他們怎麼樣了?北京青年報記者通過回訪部分當年投身基金圈的年輕人,發現當初投資市場的“初生牛犢”已經成熟了很多,他們多數已經退出基金飯圈,開啓了多元化投資之路。
·圈內現狀·
新一代基民告別“追星”
“每當我打開基金賬戶的時候,都會想起當年瘋狂迷戀明星基金經理的飯圈時代。”黃銘和劉免都是2020年進入基金圈的年輕人。當年的基金貼吧和支付寶基金討論區經常能看到他倆活躍的ID。缺乏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的年輕人將希望寄託在明星基金經理身上,導致了基金飯圈文化的形成。2020年稱得上是“明星”基金經理井噴的一年。資金向頭部明星基金經理迅速集中。“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逐漸成爲年輕人購買基金的第一要義。一場轟轟烈烈的基金“造星”運動也隨之展開。
基金飯圈文化的盛行也引發了監管的關注。證監會發文要求基金公司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證監會要求證券公司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
2021年3月,基金市場迎來調整,尤其是前期漲幅較大的明星基金,調整幅度大於市場平均水平。明星基金經理們光環不再,甚至一度被罵上熱搜。基金經理蔡嵩鬆曾無奈迴應道,“希望大家理性買基金,不要賺了錢就叫我蔡總,虧了錢就叫我菜狗。”爲了安撫投資人,甚至有基金公司頻繁出來道歉。
近日,北青報記者登錄多個基金論壇,發現當年的“粉絲後援會”基本已解散,尚存的幾乎沒有人說話。在基金圈追星的年輕人已經罕見身影。90後、00後的基民投資方式走向多元化。一位基民甚至在基金貼吧發文反思當年的“追星行爲”:“這是00後投資生涯付出的第一學費。作投資,獨立思考太重要了。”
·市場變化·
科創成00後佈局新方向
2024年,A股市場“先抑後揚”的翹尾行情給投資者帶來了諸多驚喜。基民的收益往往跟股票市場緊密相連,特別是偏股型基金。“上半年虧損,下半年回本”已經是大多數基民的寫照。90後基民黃銘對北青報記者表示,過去的一年,是他5多年基民生涯中最跌宕起伏的一年,從上半年虧到絕望,然後是股市新政帶來“9·24行情”絕地反擊,從30%的虧損幾天之內就變成盈利,最後是十一假期之後市場的調整。“經過2024年的曲折的走勢,我現在比較淡定了。”
另一位00後投資者劉免則表示,過去一年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市場低位要敢於加倉,在市場出現較大恐慌或者板塊出現較大的恐慌期的時候往往意味着重大機會的到來。比如,去年“9·24行情”之前,市場經過幾輪的下跌極度恐慌,身邊好幾位做基金的朋友都“割肉”出場了。沒有幾個人敢在這個時候加倉。“買在無人問津處,賣在人聲鼎沸時”。劉免總結出一條投資經驗。
2024年,劉免的整體年度收益率爲16%,大幅跑贏了中證偏股基金指數(收益率4.00%),略微跑贏滬深300指數(14.68%)。他透露,他的倉位主要是在專注科技股的偏股型基金,進攻性比較強,所以行情來了反彈也比較快。
兩位基民都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對2025年基金行情充滿了信心。黃銘表示,2025年以DeepSeek爲代表的科技創新將帶來更多的紅利,這也是他新的一年的佈局方向。
指數基金是年輕人新寵
在持有一隻新能源基金3年之後,劉剛選擇了“割肉”。2024年10月,出局一個月之後,劉剛又新買入了一隻新基金,這是一隻中證500指數基金。截至2月14日,劉剛在這隻基金上已經實現了11%的贏利。劉剛還買來了基金從業資格證的考試教材準備考證。他說,他考這個證不爲別的,就是想讓自己的投資更專業一點。
2024年12月18日,小紅書聯合螞蟻財富平臺發佈《2024年輕人十大理財趨勢盤點》。數據顯示,在年初的震盪行情中,一些以往投資權益基金的年輕基民,開始增配債基、貨基等穩健基金,“只求微賺”成普遍心態;9月底,隨着A股行情回暖,年輕人更偏向通過指數基金參與權益市場。以去年A股“9·24行情”爲節點統計,在螞蟻財富平臺上,啓動定投的基民中90後、00後佔六成,不少人選擇投資權益基金,其中八成資金投向了更加分散的指數基金。這期間,螞蟻理財社區裡,留言中“別衝動”一詞出現的頻率環比上漲了109%。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年輕人正逐漸告別明星經理人主持的基金,指數型基金、穩健的債券型基金成爲“新寵”。“養基收蛋”是年輕基民的“行話”,在“收蛋人”眼裡,當日上漲0.01%,即爲收取一個蛋,如果單日上漲較多,那就收“恐龍蛋”了。某平臺統計數據顯示,年輕投資者們似乎更加青睞中證A500、滬深300等寬基類ETF產品,與上一輪牛市中盲目追隨明星基金經理的做法大相徑庭。
也有部分年輕人開始不再重倉押某一隻基金,而是買入一系列的基金組合。基民張鵬用10萬元買入了100多隻基金在他的基民朋友圈被熱議。張鵬認爲,A股存在結構性牛市,各個板塊經常輪動,買100只基金可以很好地對衝,“哪隻基金突然大漲我就把它賣了,等跌了再買回來。”
“儀式感理財”獨具吸引力
部分年輕人選擇了擁抱黃金。原來投資股票、基金的00後劉悅對北青報記者表示,這兩年她接觸到專業股票投資人士發現,不管是投資經理、投研團隊還是其他崗位,大多是名校畢業、學歷比較高的專業人士,而且他們工作強度很大,信息的獲取渠道也非常豐富。普通人很難和這些專業機構競爭。她開始買入黃金。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的統計,2025年春節期間,全國黃金消費同比增長了13%。在天貓超市購買黃金的羣體裡,95後和00後已經佔了超過一半。這屆年輕人,徹底顛覆了“年少不知黃金香”的刻板印象,硬是從上一代中國大媽手裡接過了“黃金消費主力軍”的接力棒。他們將黃金視爲一種“儀式感理財”的方式,通過購買小金豆等來寄託“發財”的願望。網友“金豆小達人”表示,攢黃金比攢錢有意思,存起來還能升值,感覺很有成就感。不過也有人質疑年輕人買黃金多數也不是爲了賺錢,而是提供一種社交的情緒價值。
從金豆豆到黃金ETF,年輕人的投資方式花樣百出,甚至有人靠攢金豆豆賺了10000元。2024年,黃金價格一路走高。不論是1克的小金豆,還是銀行推出的積存金產品,甚至是黃金ETF,投資者都嚐到了甜頭。有數據顯示,多隻黃金ETF的收益率都超過了30%。30%的收益率讓黃金在房子、股票、基金等大類資產的對比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投資方向·
AI主題基金備受青睞
在北青報記者隨機發起的調查問卷中,多數年輕基金投資者都喜歡買入科技型基金。十年前最火的是半導體、芯片概念的基金,如今最受年輕人青睞的是跟AI相關的主題基金。買入AI主題基金的羅女士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很多年輕的投資者把買股票、基金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你買了一輛特斯拉或者一部iPhone,當你跟別人聊起你買了新能源或芯片相關的基金時,自然會聊到你現在開什麼車,電池續航能力怎麼樣,或者你的iPhone拍照效果如何。“相比白酒、工業股這些,年輕人更喜歡談論AI、芯片,所以這類基金比較受歡迎。”
天弘恆生科技基金經理胡超認爲,DeepSeek開源大模型的發佈,不僅推動了人工智能的平權,也給中國科技公司帶來了價值重估的機會。DeepSeek新一代模型的發佈引起廣泛關注,標誌着AI大模型應用逐步走向普惠化,助力AI應用廣泛落地,同時這對於中國科技行業的後續整體發展,意義無疑是重大的。一大批中國AI公司崛起,多線爆發、百花齊放,正在改變全球AI產業的競爭格局,也有望重塑中國科技股價值。
對於年輕人在2025年的投資方向,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根據證監會的要求,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2025年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將在上半年落地,資金規模將不低於1000億元,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這些舉措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增量資金。2025年A股和港股有望走出牛市行情,賺錢效應明顯提升,市場的風格也將更加多元化,不同投資者都將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喜歡科技股的投資者可以關注人形機器人等AI板塊的機會,而喜歡傳統白馬股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佈局優質白馬股來抓住機會或者配置優質基金,喜歡高分紅的投資者可以佈局紅利股。
多名基金經理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年輕人如果不確定選什麼,就關注科技屬性較強的相關寬基。
1月24日,一對情侶在京廣大廈旁的肯德基餐廳吃飯時發現他們常點的一個套餐漲價了。隨後這對情侶開始討論新的一年應該做一點什麼投資來增加收入。男士隨後談到DeepSeek和人工智能給他們的工作方式帶來了重大影響,應該研究一下這方面的主題基金。“身邊去年就佈局的同事都已經賺了一筆了。”顯然,這一屆年輕人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投資方向。
·觀察·
1月業績靠前基金多數重倉AI板塊
近日,公募基金交出了2025年首份成績單,頗爲亮眼。在剛剛過去的1月份,在2.2萬隻公募基金(A/C分開統計)中,有1萬多隻實現正收益,佔比近五成。從產品類型來看,權益類基金1月份表現較爲突出,在排名前80的產品中,均爲偏股混合、靈活配置或普通股票型產品。7只產品收益率超20%,36只產品超10%;622只基金分紅633次,分紅金額達252億元;新成立產品107只,發行份額832.64億份。
除了業績亮眼外,1月份公募基金加大了分紅力度。Wind數據顯示,1月份,有622只基金共進行了633次分紅,分紅總額達252.0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30%。今年的基金分紅次數超過基金數量,說明部分基金進行了多次分紅,例如,國泰中證港股通高股息投資ETF、易方達價值精選、合煦智遠嘉悅利率債均在今年1月進行了兩次分紅。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部分紅的基金中,有89只是去年剛成立的。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2025年1月業績靠前的基金多數重倉AI板塊。首月共計2234只主動權益基金取得正收益,從持倉方向來看,這些基金多爲重倉AI終端、AI應用、“AI+”等新興科技產業領域熱門方向的產品,今年以來較好地把握住了產業趨勢及市場機遇。其中兩隻人形機器人概念基金跑出了超過30%的收益率。一位基金經理近日在財報中寫道:“機器人可能是未來不可多得的,如同當年消費電子中蘋果產業鏈、特斯拉電動車產業鏈——現象級的長坡厚雪大賽道。”
本版文/本報記者朱開雲統籌/餘美英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