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芝加哥到梵蒂岡「美國迎來首位教宗」 良十四世打破歷史門檻
▲美國紅衣主教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當選爲新教宗。(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羅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主教,出生於芝加哥、擁有美國和秘魯雙重國籍,於本週當選爲羅馬天主教第267任教宗,尊號爲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成爲歷史上第一位來自美國的教宗。他的當選打破了過去外界普遍認爲「美國人難以成爲教宗」的傳統觀點。
現年69歲的普雷沃斯特大半生在美國以外地區服務,尤其是在秘魯長期傳教、牧職與教學。他曾領導全球主教任命的關鍵部門,堪稱教廷內最具實權的職位之一。他不僅精通多國語言,亦曾領導奧古斯丁修會全球事務,其背景被視爲宗教跨國性與包容性的象徵。
普雷沃斯特與前教宗方濟各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關注貧困、移民議題,並強調牧職人員應貼近羣衆而非高高在上。他曾說「主教不應該是坐在王國裡的小王子。」儘管他的形象內斂、風格低調,但他的履歷與國際歷練使他在此次選舉中脫穎而出。
外界目前仍關注他是否會延續方濟各對LGBTQ議題的相對開放態度。雖然他在2012年曾對西方文化中「與福音相悖的價值觀」提出批評,但他在社會議題上被普遍視爲溫和派,並可能持續推動教會內部的協商與包容。
此次教宗選舉也再次凸顯教會內部對美國角色的複雜感受。過去有紅衣主教指出,除非美國在全球地位下降,否則教宗寶座不太可能落在美國人手中,理由是避免美國在宗教上也主導全球。然而,普雷沃斯特的跨文化背景與國際視野,可能正是緩解這一顧慮的關鍵。
新教宗的出現,也爲美國與梵蒂岡關係投下新的觀察焦點,尤其是在川普再度參與宗教議題、任命教區主教進入白宮宗教自由委員會的背景下,美國內政與全球宗教勢力的互動恐將更加緊密而複雜。
「美國勢力在梵蒂岡的天花板」 是否終於破除?
跌破眼鏡——這次的教宗選舉結果,不僅讓美國天主教徒沸騰,也讓全球政治觀察家重新評估「美國勢力在梵蒂岡的天花板」是否終於破除。
教宗良十四世的當選,不是「美國化的勝利」,反而是全球教會對「全球化的美國人」給予肯定。他的芝加哥出身與秘魯牧職經驗,融合了北美效率與拉美牧靈,使他既熟悉制度運作,也具備與民衆同行的溫度。
他不是梵蒂岡的權力操盤手,也不是神學革命家,而是折衷與調和的中道象徵,這正是教會在信任危機中最需要的領導樣貌。
他將如何處理方濟各留下的「開放議題」,如同性伴侶接納、女性角色擴大與透明化治理,將是未來四年國際宗教、文化與政治關係的觀察指標。
此外,他與川普政府的互動也極具觀察價值——一邊是奉行全球人道精神的宗教領袖,一邊是強調國家主義與排他政策的民粹總統,這兩位「美國男人」的外交交鋒,會不會形成另類美式文化對話場域?令人期待。
或許很多人會看到新教宗的美國背景,但是真正應該看待新教宗的方式,應該是他如何從美國出身,逐步成爲一位身在世界、心向邊緣的「全球牧者」。衷心期待新教宗能爲世界帶來安定的力量!
▼教宗良十四世的當選,不是「美國化的勝利」,反而是全球教會對「全球化的美國人」給予肯定。(圖/達志影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