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付工具到萬物互聯的“數字鑰匙” 智能卡市場穿越週期、韌性生長

一張不足掌心大小的智能卡,正以“數字鑰匙”的姿態,悄然撬動全球萬億級市場。

從刷公交、付賬單,到解鎖智慧城市的每一扇門,這張方寸之間的芯片卡,不僅承載着技術迭代的密碼,更折射出數字經濟浪潮下,實體經濟與數字生態深度融合的未來圖景。

據QYResearch預測,2024-2029年全球智能卡市場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3.4%,而中國市場憑藉政策支持與技術迭代,增速有望領跑全球。

事實上,近年來智能卡行業頭部公司的業績也是力證。比如東信和平在2023年的淨利潤增幅創下歷史新高,中電華大科技則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取得增量。

穩增長、拓邊界,眼下智能卡行業正持續釋放市場潛力,物聯網終端、數字人民幣硬件、環保再生卡基材等新興場景的爆發,也令智能卡行業加速完成從“支付工具”到“數字安全基座”的蛻變。

下游場景裂變 從金融支付到萬物互聯

公開資料顯示,智能卡主要包括金融銀行卡、手機SIM卡、安全證照卡、行業應用卡等,據歐洲智能卡協會(Eurosmart)和美國ABI research發佈的報告顯示,智能卡行業連續多年來的出貨量維持在95億張左右,且仍在持續增長。

目前,我國的金融IC卡領域的發展趨勢,爲實體智能卡與電子化交易協同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電子證照普及化並未衝擊物理證照的更新率和補辦率,相反還刺激了新的需求。比如在現金支付時代,很多老人與小孩往往都沒有銀行卡,而更願意現金支付,但在移動手機支付浪潮下,這些老人和小孩也需要辦理銀行卡纔可以使用手機支付,這進一步刺激了智能卡市場需求空間。而從全球數據來看,ABl Research預計,到2028年,實體即時髮卡出貨量將從2023年的 3.05 億張增加到 5.59 億張。

此外,社保卡領域也給智能卡行業帶來積極展望。目前國內社保卡的普及率很高。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披露數據,截至2024年3月底,國內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3.80億人,覆蓋98%的人口,其中9.86億人同時領用了電子社保卡。同時,每年新增的社保卡主要是入保首次申領、丟失補辦及升級換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社保卡已經發展到以銀行金融IC卡爲載體的第三代,自2021年以來全國各地開始陸續推廣換卡升級功能,每年仍有大量實體社保卡發行,2024年換卡量超2億張。這一需求也支撐起東信和平等企業在政府訂單領域實現穩定增長,據其2024三季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東信和平實現營收10.65億元,淨利潤1.19億元。

而公交卡、門禁卡等場景中,非接觸式技術(如NFC)的普及,使智能卡成爲智慧城市毛細血管中的“通行證”。以華爲、小米爲代表的手機廠商,通過NFC功能將智能卡植入移動終端,僅2024年中國支持NFC的手機出貨量便超2億部,帶動智能卡模塊需求激增。

此外,嵌入式eSIM卡憑藉抗震、耐高溫特性,已在共享單車、智能電錶等物聯網設備中快速鋪開。據中金企信預測,2025年全球eSIM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規模將突破百億級,年複合增長率超30%。紫光國微、中電華大等國產芯片龍頭已搶佔先機,2023年紫光國微在智能卡芯片市場份額達13%左右。

可以說,儘管移動支付對智能卡行業有小幅衝擊,但其通過應用場景的裂變式拓展,已經構建起穿越週期的增長邏輯。

新興市場與技術創新“兩條腿走路”

除了應用場景的裂變,全球化也成爲智能卡行業生機迸發的另一大推手。

據ABIResearch估計,非接觸式支付卡的年度總支出將從2022年的2.9萬億美元增加到2028年的17.2萬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非洲、東南亞等地區金融IC卡普及率不足30%,隨着EMV遷移(磁條卡轉芯片卡)加速,非接觸式支付需求爆發。以印度爲例,2023年金融IC卡發行量同比增長15%,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而在東南亞地區,數字銀行普及浪潮下,印尼電子錢包用戶規模已突破1.6億,數字支付覆蓋率持續攀升。中國企業積極佈局區域數字化項目,例如楚天龍近期中標馬來西亞數字身份證項目,爲其提供高安全性智能卡解決方案。

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非洲市場則以普惠金融爲核心驅動力,尼日利亞銀行卡滲透率不足40%。據中電華大披露,中電華大與泛非銀行集團Ecobank合作發行200萬張金融IC卡,助力當地支付體系升級。

此外,伴隨着下游場景升級,智能卡行業的技術迭代也在螺旋式升級。

其將指紋、人臉識別技術與智能卡結合,催生“生物識別卡”。例如,招商銀行推出的指紋信用卡,交易認證時間縮短至0.3秒,2024年髮卡量突破500萬張,成爲高端用戶首選。

Visa數據顯示,搭載指紋識別功能的銀行卡欺詐率下降92%,楚天龍生物識別卡業務營收佔比提升至18%,在東南亞及中東市場實現規模化落地。

同時,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推動再生塑料卡基材需求激增。據ABIresearch預測,到2028年全球將有25億張rPVC支付卡流通。東信和平的PETG環保卡產能於2024年翻倍,經SGS認證其碳足跡較傳統PVC卡降低67%,並進入萬事達卡可持續供應商名錄。這一轉型契合ESG投資趨勢,據行業分析,其環保卡可獲得每張0.2-0.5元的市場溢價。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至2021年,全球集成電路行業發展進入高峰期,晶圓廠的產能嚴重不足,芯片的市場供應受到一定擠壓。2022年下半年以來,隨着晶圓廠產能釋放後,國內主流智能卡安全芯片廠商隨後掀起了一輪“備貨”潮,智能卡行業出現恢復性增長。

去年四季度,智能卡芯片庫存已恢復至健康水平。分析認爲,本輪去庫存週期基本結束,2025年市場需求將回歸常態。

與此同時,市場大環境也在持續釋放紅利。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提升芯片自主化率至70%,財政補貼覆蓋研發成本的30%。歐盟《數字身份法案》則推動成員國2025年前完成公民數字身份證換髮,全球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00億歐元。

智能卡的未來,不在替代與被替代的零和博弈中,而在萬物互聯的生態協同裡。當一張卡片既能解鎖家門,又能支付賬單,還能驗證數字身份時,它已成爲數字經濟時代的“萬能接口”。

方寸之間,萬億藍海正緩緩展開——這或許是對技術普惠最生動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