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蘭」到臺灣之光 蝴蝶蘭百年產業發展
臺灣白花蝴蝶蘭,在學名修改爲aphrodite後也暱稱臺灣「阿婆」。 Motohiro Sunouchi on Flickr CC BY 2.0
【撰文/陳大中】
臺灣雖僅有2種原生蝴蝶蘭,但共有400多種蘭科植物,過往社會中上階層的「蘭藝」嗜好相當興盛。園藝植物的產業發展經常由嗜好、趣味性栽培開始,經由愛好者羣體的交流,逐漸形成市場及產業化的生產,乃至出現企業化經營,臺灣蘭業發展也不例外。
臺灣是蝴蝶蘭分佈的北界,臺灣白花蝴蝶蘭原生環境爲屏東恆春、大武及蘭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季節雨林,在清領時期爲「番界」,當時臺灣原生的蝴蝶蘭並不爲漢人社會所認識。蝴蝶蘭和嘉德麗雅蘭等熱帶蘭科物種,最初由歐美人引介至清國、日本,而被視爲「洋蘭」,以蕙蘭屬爲主的東亞地區固有蘭科植物,則被稱爲「東亞蘭」、「東洋蘭」或「國蘭」。
在蘭藝文化發展的背景下,臺灣自日治時期開始便已引進國外蘭花種原,經過早期蘭友們互相交流並自行育種,隨着蘭花栽培的副業化及市場的擴大,蝴蝶蘭由於氣候等條件適合,成爲臺灣最具規模的花卉產業;而臺灣原生的臺灣白花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以及桃紅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也因爲純白色、桃紅色相對稀少且顏色討喜,成爲重要育種親本。
臺灣蝴蝶蘭、蘭花產業大事記
19世紀末
產學與文化:至少在日治初期,臺北已有販售蘭花的「蘭屋」,板橋林家、總督府官員、貢生秀才等仕紳階層多有愛蘭人士,常結伴、攜苦力入山採集。
物種與育種:臺灣本島及蘭嶼的臺灣白花蝴蝶蘭,先後被歐、日植物研究者採集。1896年臺灣白花蝴蝶蘭由愛爾蘭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首次發表,但因鑑定錯誤,當時誤以爲和菲律賓白花蝴蝶蘭同種。
日治時期蝴蝶蘭主題明信片,當時臺灣白花蝴蝶蘭已是「臺灣名花」。 下載自開放博物館
20世紀前期
產學與文化:日本人於1910年代引進嘉德麗雅蘭等洋蘭至臺灣,1920年代引起洋蘭栽培風潮,各地組成愛蘭團體交流各類蘭花栽培技巧,定期舉辦展覽會品評,在臺日人、臺灣本地仕紳相繼成立私人蘭園。臺灣白花蝴蝶蘭被稱爲「臺灣名花」,影像被印製成明信片,併成爲呂鐵州、張李德和、陳進、伊藤谿水等名家畫作題材。
物種與育種:1921年島津忠重在英國皇家園藝學會《The Orchid Review》再次發表臺灣白花蝴蝶蘭,並採用Phalaenopsisamabilis formosana爲學名;其中amabilis前兩音節即日後「臺灣阿嬤」暱稱由來。但島津未描述、描繪臺灣特徵,並非學術性正式發表。1934年臺北帝國大學教授正宗嚴敬在小蘭嶼採集到桃紅蝴蝶蘭並發表,目前中小型粉紅色系的蝴蝶蘭品種多有其親緣,臺灣育成品種更有六成可追溯至桃紅蝴蝶蘭。
桃紅蝴蝶蘭,也稱爲姬蝴蝶蘭、小蘭嶼蝴蝶蘭。 Motohiro Sunouchi on Flickr CC BY 2.0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