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家貧 父母皆文盲》衛理女中、前建中校長徐建國:沒有恩師相助 就沒有今天的我

照片提供:徐建國

「桃李滿天下」,用來形容徐建國,再貼切也不過。

現爲衛理女中校長的他,曾是建國中學校長,並在建中、北一女這兩大名校任教多年,被視爲學霸教父。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然是人生一大樂事,但其實,在教育現場40多年,徐建國心中最在意的,還是辛苦的、有困難的學生,總是默默雪中送炭。

這和他自身的成長曆程有關,「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都不認識字,如果不是求學階段,一直碰到好老師來幫忙,那我今天可能只有國中畢業,絕對不是現在的樣子。」

家有六個小孩,父母辛苦賣醬菜、做手工

在接受《未來family》採訪時,徐建國罕見的提起往事。他分享,自己的父親,是隨國民政府來臺的軍人,因爲是小兵,當年也沒被政府安置,得想辦法謀生;由於父母都不識字,也沒有特殊專長,便在菜市場賣醬菜過活。

「我們家總共生了八個孩子,其中兩個很小就夭折了,在活下來的六個中,我是老大。」徐建國記得,那時小小的家中,除了他們一家人,善良的父親,還讓三個老鄉同住,總共擠了十一個人,如今想起來很不可思議。

那是臺灣正推行「家庭即工廠」的年代,徐家也搭上這股風潮,因爲父母不識字,沒法兒去批貨,自從徐建國上了國小以後,便由他負責去附近鄰居家批手工回來做。

珍惜能讀書的機會,上課總聚精會神

「我們什麼都做,包過糖果,也做過聖誕燈、聖誕樹一節一節的零件等等,那時通常是做一件、賺一毛錢。現在的人都沒看過一毛錢了,甚至連一塊錢掉在地上,人家也不撿了。」徐建國說。

當時,雖然忙着幫忙家計,徐建國卻也不願放棄讀書。「我很珍惜每一節課,每次上課,我都很認真聽,把所有重點儘量抄起來,因爲我沒辦法去補習,如果這次沒聽懂,可能我就學不會了;無形中,我也養成了做事專注、按部就班的習慣。」

不但成績好,事事全力以赴的徐建國,還常當班長。很幸運的,碰到的老師,都都很疼惜、鼓勵他,如李種濟老師、蔡蓮照老師等,至今徐建國都還記得。

徐建國與蔡蓮照老師、李種濟老師合影。

從小就幫忙家計,還曾去鐵工廠打工

上了國中,徐建國開始去鐵工廠打工,每天放學後,在路上買個饅頭填肚子,就進工廠了;鐵工廠賺的錢比較多,但辛苦、也耗時,他完全沒空複習功課,只能抓到一點空閒便打開書本,有時就站在路燈下讀。

那時,很多同學都有補習,但徐建國連晚自習也沒留,班導許若韞老師覺得很奇怪,跑到他家中做家庭訪問,才知道實際狀況。

許老師原本就對徐建國很好,明白了他的處境後,更是想方設法幫忙,比方說,看到徐建國的制服、運動服穿不下了,便會備妥新衣送上,「老師送我衣服時,還會想理由,例如說因爲我壁報比賽得獎等等,當時我沒想太多,長大後回想,才知道老師有多用心。」

老師送制服,還鼓勵他繼續升學、考師專

在國中階段,徐建國成績也都不錯,但因爲經濟壓力大,國中畢業前,父親特別跟他說,如果接下來考上「要交學費的學校」,就去鐵工廠做工,別再讀了。

深知想要翻身,必得繼續讀書的徐建國,不知道該怎麼辦,跑去學校問老師,「老師跟我說,有兩個辦法,第一是考軍校,第二是考師專。」

「但軍校呢,我在第一關的體格檢查,就會被淘汰了,因爲我太矮,近視又很深。」由於家裡只有一盞燈,長期光線不足,徐建國又常在路燈下讀書,到國中時,他近視已經破千度。

想要「免學費」的唯一選擇,就是師專,徐建國便以此爲志願,努力準備筆試、複試,最終順利通過。

師專期間差點輟學,幸好恩師出手相助

就讀師專期間,他還是會運用寒暑假期間到鐵工廠打工,「專二升專三的那個暑假,爸爸叫我別回去讀書了,繼續幫忙賺錢,我也真的聽話照辦,沒想到,開學兩、三個禮拜後,我師專的王天生老師到我家中,原來,他曾多次請同學來找我,找不到人,就自己跑一趟了。」

王老師一來,就叫徐爸爸讓徐建國回去讀書,徐爸爸回說:「家裡需要他賺錢。」老師又說:「徐建國再三年就畢業了,小學老師的薪水,比做工多。」徐爸爸又答:「但我們家現在就過不去了,沒辦法再等三年。」

「老師還是不死心,告訴我爸爸,他會去訓導處,幫我爭取,讓我不用參加晚自習,在晚餐後可以外出當家教。」就這樣,他一邊當家教、賺錢幫忙家計,一邊完成了師專學業。

當老師後,特別關懷家境辛苦的學生

師專畢業後,徐建國開始在國小任教,薪水雖然不算豐厚,但至少能讓父母跟弟弟妹妹們生活更穩定些;因爲自己是苦過來的,若碰到家中清貧、有變故或有特殊狀況的學生,他也總特別關照。

比方說,他曾有位學生,父母都不在身邊,跟姊姊同住,姊姊半工半讀、是夜間部的,每天在家時間也不多。

「這位弟弟,常常睡過頭,因爲姊姊一早就出去上班了,沒人叫他起牀,我就每天騎機車去按電鈴,叫他起牀、帶他上學,後來姊姊乾脆打一把鑰匙給我。」

徐建國說,這類的孩子,如果沒人去幫助他,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孩子會愈來愈沒自信;相反的,只要有人稍微幫一把,孩子就能繼續學習、成長,有改變人生的契機。

教師節必定去探望恩師,還創立獎學金

爲了報答師恩,徐建國不僅教學認真、關懷學生,也不斷求進步,在小學任教三、四年後,就去考國中老師,過沒幾年,又考上了高中老師,同時讀了研究所取得碩士。

他還走上教育行政之路,擴大影響力,一路當到建中校長,並被衛理延攬,成爲衛理創校以來第一位男校長。

「不管我在什麼位置,總是很感恩,每年中秋,我都會去看看老師們,因爲中秋跟教師節很近;三年多前,有老師過世了,我還在同學羣組發起,成立了獎學金,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學弟學妹。」

杏壇深耕40年,盼每個孩子都成最好的自己

因在建中任教多年,也曾於北一女兼課十多年,加上自己的一雙兒女讀建中、中山女高,常有人向徐建國請益,問他對教育教養的看法。

他認爲,首先,要「適當陪伴」,「有人會問,不是要『多陪伴』嗎?我覺得國小階段真的可以多陪伴,但中學以後就得適度、慢慢放手了。」

第二,要多說鼓勵、肯定的話語,多傾聽孩子,就算心中對孩子的說法不認同,也不要當衆否定,否則孩子以後就不講了。

第三,要幫助孩子找出他的優點、亮點,而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我看過太多家長叫孩子當醫生、當律師了,但其實,不能拿別人的地圖來找自己的路,目標要是自己找的,纔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大人能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快樂的成長、學習。」

徐建國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當年的他,起點雖辛苦,因爲師長們的善意,也走到了現在。教育工作最美好之處,莫過於陪伴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在杏壇深耕逾40年,他初心未改,步履不停。

延伸閱讀:

鄉下囡仔變身學霸,成臺灣半導體業關鍵人物》史欽泰:童年這些事,影響我一生

當文藝少女變成公務員+三個男孩的媽》作家李夏蘋: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是被愛的,勇敢做自己

想考高分,讀書不能只「用看的」!國英數社自各科名師親授,這樣複習最有效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