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吃到大!明星咖啡館、紅葉蛋糕…等9間老字號蛋糕店 每一口都是臺灣人共同的甜蜜回憶
精選超過 50 年以上的品牌,像是充滿鄉愁的俄羅斯與上海風味,包括「明星咖啡館」與「福利麪包」;隨着經濟蓬勃發展,追求西化生活品味的「紅葉蛋糕」與「順成蛋糕」,這類以西式蛋糕爲主力的經典品牌。 Photo: Pexels
1960 年代,臺灣的蛋糕市場仍以厚重、油膩的傳統奶油糖霜爲主流,紅葉以新鮮牛奶提煉的鮮奶油,其清爽、入口即化的口感,正好滿足中產階級對更精緻西點的渴望!
「老字號」除了意味着悠久歷史外,更蘊含着傳承、優良品質的象徵!甚至代表着臺灣人的深刻回憶。尤其是那些走過半世紀以上風華的蛋糕店,見證社會變遷的同時,至今仍陳列着糕點,將那時代的風味保存下來。
本次,我們將精選超過 50 年以上的品牌,像是充滿鄉愁的俄羅斯與上海風味,包括「明星咖啡館」與「福利麪包」;隨着經濟蓬勃發展,追求西化生活品味的「紅葉蛋糕」與「順成蛋糕」,這類以西式蛋糕爲主力的經典品牌。
從日治時期的和洋菓子風情、戰後移民潮帶來的俄羅斯與上海滋味,到臺灣經濟起飛後,屬於中產階級的鮮奶油甜夢。這不僅是一份蛋糕店指南,更是透過甜點描繪的臺灣近代生活史。
明星咖啡館(1949 年創立)
位於臺北車站的老店「明星咖啡館」,其前身是由逃離俄國革命的白俄貴族與知識分子所創立的「Astoria」咖啡廳。1949 年,隨着時局變遷,創始人之一的艾斯尼(George Elsner)等六位俄國人,與一位年僅 18 歲的臺灣青年簡錦錐,在臺北武昌街重啓了這段傳奇。
然而,真正讓明星咖啡館在臺灣歷史上寫下里程碑,是它作爲 1960 至 1970 年代臺灣文學搖籃的地位。這裡成爲白先勇、黃春明、三毛、林懷民等文壇巨擘的避風港與創作坊。創辦人簡錦錐先生對文人抱持着深刻的同理與敬意,不僅提供他們一個可以安心寫作的角落,甚至不惜被罰款也要將店內燈泡亮度調高一倍,只爲方便作家們閱讀與寫稿。
招牌產品包括「俄羅斯軟糖」,店內最具代表性的點心,據聞是蔣經國先生的夫人、俄羅斯裔的蔣方良女士晚年最愛的家鄉味;「核桃糕」層次豐富的糕點,由鬆軟的蛋糕體、酥脆的核桃,以及畫龍點睛的蘭姆酒香氣交織而成,口感紮實而溼潤。
紅葉蛋糕(1966 年創立)
1966 年創立的「紅葉蛋糕」,是全臺首家推出「鮮奶油蛋糕」的店家,這一創新之舉,從此改變了臺灣人對於生日蛋糕的想像。店名「紅葉」的靈感,來自於當時風靡全臺的紅葉少棒隊,象徵着「努力不懈」的精神。
紅葉蛋糕看似簡單,其實在當時是一項創舉。1960 年代,臺灣的蛋糕市場仍以厚重、油膩的傳統奶油糖霜爲主流,紅葉以新鮮牛奶提煉的鮮奶油,其清爽、入口即化的口感,迎合了經濟起飛年代裡,中產階級對於更精緻、更細膩西點的渴望。
最經典的「鮮奶油蛋糕」,作爲品牌基石,堅持使用新鮮牛奶提煉,口感輕盈滑順,甜度適中,完全顛覆了傳統奶油的厚重感,最重要的是讓顧客「一吃就停不下來」。
順成蛋糕(1965 年創立)
順成蛋糕的故事始於 1965 年,最初僅是一家位於忠孝東路旁的雜貨店。隔年,它擴充爲雙店面的「順成超級市場」,直到 1985 年,才正式全面轉型爲現代所熟知的「順成蛋糕專賣店」。
1988 年,留美歸國的第二代經營者加入團隊,爲品牌帶來現代化的管理思維與國際視野,將順成定位爲專業的烘焙專門店。順成的成功在於多元化,產品線橫跨西式蛋糕、歐式麪包、臺式糕點,甚至還有傳承自上海老師傅手藝的中式點心。
招牌產品「桂圓蛋糕」,將臺灣傳統食材桂圓乾融入西式蛋糕體,創造出中西合璧的溫潤風味,是店內廣受歡迎的長青商品;「生巧克力蛋糕」口感濃郁而不甜膩,是巧克力愛好者心中的經典選擇,體現了品牌在西式甜點上的紮實功力。
淵明餅舖(約 1940 年代創立)
水蒸蛋糕。 Photo: 淵明餅舖
鄰近新竹城隍廟的「淵明餅舖」其招牌「水蒸蛋糕」原先並未受關注,直到 2001 年前後,面對現代連鎖麪包店的激烈競爭,店家決定這款獨特、健康的古早味蛋糕作爲主打商品,恰好搭上政府推動「一鄉鎮一特色」的順風車,加上老顧客的口碑相傳,成功地讓水蒸蛋糕從配角躍升爲新竹市的代表性伴手禮 。
「水蒸蛋糕」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製作過程中完全不使用任何油脂,僅以麪粉、雞蛋、糖爲原料,透過蒸氣炊熟,口感因此特別綿密、溼潤且清爽 。口味上除了傳統的紅豆、芋頭,還有獨特的鹹香肉燥口味,滿足不同顧客的喜好 。
寶珍香(1911 年創立)
「寶珍香」至今已傳承四代,走過百年風雨。其創始之初,主要製作廟會慶典所需的傳統芳片糕。同時,寶珍香也是全臺聞名的「桂圓蛋糕」創始店。這款由第四代經營者王世忠、王世宗兄弟所研發的蛋糕,將彰化地區盛產的優質龍眼乾(桂圓)巧妙地融入西式蛋糕體中,創造出濃郁果香與溼潤口感的完美結合。不只掀起全臺的桂圓蛋糕風潮,更使其從彰化的一個小鎮餅舖,一躍成爲全國知名的烘焙品牌。
雪花齋(1900 年創立)
創立於 1900 年的「雪花齋」,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其歷史與臺中豐原的發展緊密相連。創辦人呂水先生(人稱「阿水伯」)學藝自中國名師,並在日治時期以其創新的「雪花月餅」榮獲大獎,奠定了在糕餅界的地位。
店內最著名的產品,除了被譽爲「豐原月餅」的綠豆椪外,其「古早味蛋糕卷」也是一款充滿懷舊情懷的經典點心。採用傳統臺式作法,蛋糕體蓬鬆而富有蛋香,外層刻意撒上的一層粗砂糖,在口中創造出「卡滋卡滋」的獨特酥脆口感,與蛋糕體的柔軟形成有趣對比,是許多人兒時回憶中的滋味。
不二致果(原高雄不二家,1938 年創立)
創立於 1938 年的「不二致果」,前身是高雄在地一家販售吐司與綠豆酥的傳統麪包店。在面臨時代挑戰、生意一度陷入困境時,由第三代經營者洪士峰、洪啓原兄弟毅然接手,成功讓老店逆轉重生。
口感層次豐富的「拿破崙派」成功攻佔了臺南與高雄的彌月蛋糕市場,接着在 2010 年,推出「真芋頭」蛋糕。這款蛋糕之所以能風靡全臺,關鍵在於真材實料,不計成本的使用來自高雄甲仙、屏東高樹等知名產地的優質水芋,製作出香氣濃郁、口感綿密的芋泥內餡,蛋糕中甚至能吃到塊狀的芋頭。
百樂冰淇淋(1963 年創立)
自 1963 年開業至今,「百樂冰淇淋」完整保存了 1960、70 年代美式冰淇淋店的懷舊氛圍,是許多高雄人情侶約會、家庭聚會的共同回憶。
雖然以各式口味的聖代冰淇淋聞名,但百樂同時也是在地人購買「冰淇淋蛋糕」與傳統生日蛋糕的首選店家。在琳瑯滿目的現代甜點店環伺下,百樂的冰淇淋蛋糕以其真材實料、奶香濃郁的傳統風味,喚起顧客強烈的懷舊情感。
甘本堂(1921 年創立)
「甘本堂」的故事,就像一部橫跨一世紀的臺南家族奮鬥史。創辦人陳清吉先生,早年以賣牛奶爲生,更因「西來庵事件」而入獄。1921 年出獄後,創立了「甘本堂」。第二代接手後,利用自家生產的牛奶製作日式和菓子,店鋪型態近似「柑仔店」。到了民國 60 年左右,第三代順應潮流轉型爲西式麪包蛋糕店;如今,學成歸國的第四代則爲這家百年老店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創意活力。
甘本堂的魅力在於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第四代經營者保留如「克林姆麪包」等古早味產品的同時,也開發出如「盆栽蛋糕」、「菠蘿波霸蛋糕」等造型吸睛、口味獨特的創意甜點,成爲網路團購的熱門商品。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