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質分紅”到“精神共享”——孝義市留義社區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紀實
民生所指,即文明所向。一個真正的文明單位,不僅要有整潔的環境面貌,更要讓生活其間的羣衆感受到溫暖與尊重。
留義社區坐落於孝義市區西北隅,由村落改組爲社區,佔地面積達1.2平方公里,常住居民超萬人,下轄七個居民住宅區,與十四家單位攜手共建,是有口皆碑的全國文明社區。
走進孝義市崇文街道留義新苑,小區門樓兩側的一副楹聯格外引人注目:“農民市民股民新民享金利,薪金股金租金多金惠民生”。穿過門樓,寬闊整潔的道路兩旁花草簇簇,健身器材一應俱全,三五老人正在聊天、鍛鍊,不時有孩童奔跑嬉戲。
從昔日道路泥濘、矛盾重重的村莊,到如今設施完善、服務貼心的文明社區——當村民通過“薪金股金租金”實現物質殷實後,如何讓服務真正“入心”?留義社區用十年時間逐步探索從“物質分紅”到“服務入心”的深層轉變。
從村莊到社區:黨建引領下的治理轉型
回溯世紀之交,留義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是周邊聞名的“窮村窪”。2000年,32歲的宋金鋒接任村黨總支書記後,通過“以地入股”引進企業,留義村變成了人人羨慕的“黃金地”。
留義村村民從農民蛻變爲持股分紅的股東,還順利喬遷至嶄新的安置小區。身份的轉換顯著改善了許多村民的經濟狀況,然而,隨着城鎮化步伐加快,村民原有的鄉土生活習慣與城市生活的衝突日益凸顯。
2021年夏天,崇文苑小區遮雨棚事件成爲典型縮影。當施工隊剛準備搭建支架,就被幾位居民攔住:“這棚子搭在樓門口,我們晾衣服都沒地兒了!”因施工方案僅簡單標註“修建非機動車棚”,未說明位置與功能,暴露出村集體管理模式下“重建設、輕溝通”的思維慣性,居民多次阻撓導致項目停滯。
村改居後,留義社區初期的物業是由村集體直接管理,由於管理不善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爲了讓村民適應城市生活、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水平,2011年正式組建留義物業公司。物業從最初服務3個小區的20人團隊,發展壯大到如今30000多名員工,服務範圍擴展到23家企事業單位和7個居民小區。但規模擴張也讓管理陷入“重技能培訓、輕思想教育”的誤區,成爲轉型路上的“攔路虎”。
轉型始於2022年3月——留義物業黨支部正式成立,以“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爲綱領破局。積極探索“紅色物業”運行機制,在所服務小區及單位設立13個黨小組,引領物業員工開展服務。各黨小組週二在社區黨委集體學習、組織生活會(物業黨支部黨員參會)推行“1+2”學習機制——每週一晨會分享1個一線服務故事、觀看2個紅色教育視頻,同時建立“羣衆滿意度測評+量化考覈”的季度表彰制度。物業與小區黨支部每月開展聯席會議,在環境整治、節日活動策劃等事務中實行“雙軌議事”。長期的基層黨建工作與物業工作的良性結合,使得留義物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各項業務能力持續增強。
2022年春天,隨着“雙軌議事”落地,崇文苑小區遮雨棚工程也提上日程。物業黨支部將紅色橫幅掛進小區。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逐戶溝通,隨後在小區廣場召開“板凳會”。物業與居民們共同協商敲定施工方案。這一舉措得到了居民們的肯定,曾經的“矛盾地帶”成爲掛着“黨員責任區”牌子的示範點位。
這套“紅色組合拳”將物業管理公司塑造爲“紅色物業”典範,讓服務真正下沉至居民日常生活。
從治理到服務:精密網格里的文明深耕
“3號樓2單元張大爺家的水管突發滲漏!”網格員武小花手機上方的警報聲剛響起,她便迅速拿起工具包,一頭扎進綿綿細雨之中。短短五分鐘後,她攜帶着管鉗,出現在張大爺的家門前——作爲社區志願服務隊的積極分子,她在修理管道的同時,也不忘將新入住租戶的信息一一登記。這種“服務中排查”的工作方式,恰是留義社區微治理的鮮活寫照。
在“村改社區”的轉型之後,留義社區的服務範疇已由原本的本地村民拓展至涌入的外來居民,單憑社區幹部之力難以面面俱到。鑑於此,社區精心構建了“文明之聲”志願者服務隊,依據黨員們的專長,成立了“手拉手志願者服務”“環境衛生志願者服務”“道德教育志願者服務”等覆蓋全面、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小組。這種貼近民生的文明傳播手段,迅速吸引了衆多居民的關注和參與。
更精密的治理網格同步鋪開:社區將轄區劃分爲“三級網格”——6個小區爲一級網格,14名專職網格員持智能終端巡區;25個二級網格按50-100戶設置,退休黨員王秀蘭每天帶着記事本巡查;112個微網格對應10—20戶,黨員中心戶的家門上都掛上“民情收集箱”。2022年以來,網格累計解決187件訴求:爲貧困學子募集助學款30餘萬元,新增4處中心遊園(含2處老年休憩區)、6個帶兒童圍欄的充電車棚,老舊小區加裝3套健身器材和2套功放設備。
在優化硬件設施的基礎上,留義社區巧妙地將傳統的“楓橋經驗”賦予了現代內涵。社區不僅斥資200萬元對監控平臺進行升級改造,而且還成立了由30人組成的調解委員會和巡邏隊伍,構建起羣防羣治的堅強陣線。與此同時,孝義市公安局、團市委、物業管理中心等駐區機構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志願者指導老年人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環保部門精心優化社區綠化環境,體育部門增設多樣化的健身設施,確保了社區內每一羣體的需求被關注、被滿足。
爲讓服務更精準,社區依託2004年以來完善的“一戶一檔”,創新推出“新時代文明行爲千分管理細則”,將垃圾分類、助老扶幼等行爲細化爲5大類400小項,分值與分紅、家庭榮譽掛鉤。
正如居民宋光耀所言:“如今鄰里間的話題已不再是家長裡短,而是相互詢問‘你們家的文明積分漲了多少’,隨着小區環境的改善,鄰里之間的凝聚力也日益增強。”
從尊老到愛幼:全齡段服務織就溫暖社區
六月的曹溪河留義康養中心,綠樹掩映間飄着飯菜香。
“夜裡按一下牀頭的智能呼叫器,護士三分鐘準到。吃飯都是端到餐桌上,衣服髒了有人洗,過時過節給我們送禮物!”78歲的劉錦榮滿臉笑容地說:“這兒比五星級酒店也舒服,工作人員懂我們的心思。”
劉錦榮作爲2012年四星級敬老院的首批入住老人,他見證了留義社區養老服務的兩次質變:從當年集體出資建設的標準化養老院,到2024年升級的智能康養中心——這裡不僅配備了適老化護理牀,還爲每位老人建立了包含飲食偏好、健康指標的“個性化檔案”。
老年照護之困、青少年及普通職工的文化需求,長久以來均爲社區服務的棘手問題。留義社區積極引導轄區內的社會組織整理出多樣化的服務清單,成功爲社區內的老少羣體構建了一個“全時全齡全覆蓋”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
與銀髮羣體的安逸生活相呼應的,是社區對青少年成長的精心呵護。在佔地1000平方米的黨羣服務中心,15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動陣地總是充滿歡聲笑語。孝義團市委“夥伴計劃”落地社區後,聚焦社區重點青少年羣體的普遍性需求,組織開展特色鮮明、深入有效的思想引領和成長關愛服務,每年開展心理疏導、文體培養、法律普及、心理諮詢、應急救援等活動200餘次,服務青少年2000人次。
在關愛“一老一少”的同時,社區也爲中間年齡段居民搭建起成長階梯。免費開設的烹飪、旅遊技能培訓班裡,42歲的失地村民張梅正跟着老師學習蛋糕裱花,她說:“比起每年拿分紅,現在自己開店當老闆更有底氣。”這樣的培訓班年均培訓430人次,不少居民通過技能提升實現了再就業。
當老人在康養中心安享晚年、孩子在興趣班收穫快樂、中年人在技能培訓中找到價值,留義社區形成了全年齡段的文明滋養生態。“當老人能體面養老、孩子有夢可追、中年人有業可興,文明就真正融入了社區的血脈。”這種代際間的溫情傳遞,使留義的文明尺度變得觸手可及,充滿了溫度與深度。
從“村改社區”的轉型陣痛,到如今多元共治的文明圖景,留義社區將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化作服務羣衆的“最美零距離”。“我們要讓服務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當村民不再計較分了多少錢,而是討論哪裡的服務更貼心時,文明創建就真正落地了。”留義社區副書記宋嶸傑的話道出了這場轉變的深層意義——從物質滿足到精神歸屬,留義正在書寫文明創建的新時代答卷。記者 康桂芳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