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霧霾到青山 中國生態紅利藏着最暖民生答案
01:41
8月18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以“兩山”理論提出20週年爲聚焦點,主持人何婕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教授、“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湖州安吉縣餘村支書汪玉成一道,深入剖析這場重塑中國的綠色變革,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路徑。
節目中,張維爲指出,生態紅利正廣泛惠及民生。國家確立的發展目標,既立足當代發展需求,更着眼子孫後代福祉,旨在保障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被視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潔的空氣、安全的飲用水、宜居的自然環境,相較GDP增速更具本質意義。曾經受霧霾困擾的地區如今已紛紛告別霧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成爲今日中國的鮮明標識,這正是百姓最真切的獲得感。
與此同時,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案正走向世界。碳中和、碳達峰等關乎人類未來的議題,曾被部分西方國家異化爲針對“南方國家”的工具,他們借“氣候正義”之名構築碳關稅等非關稅壁壘,甚至讓部分國人擔憂呼吸都要向西方交稅。但中國憑藉強大的戰略定力,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破局,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能源轉型之路,成爲全球中基本實現能源轉型的超大型國家。
反觀西方,俄烏衝突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飆升,其降碳熱情隨之驟減;特朗普政府秉持化石能源優先的理念,美國國會通過的“大而美”法案更讓太陽能、風能等綠色產業遭遇挫折。
編輯: 周雯飛
責編: 張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