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BCQ熱潮 看臺灣運動部成立
▲全臺瘋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WBCQ),球迷塞爆臺北大巨蛋。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思考:臺灣的運動經濟已經在發生,但我們的「運動治理」(Sports Governance),跟得上嗎?(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WBCQ)正在臺北大巨蛋舉行,全臺灣球迷的心,都與臺灣隊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場賽事代表的不只是一場棒球賽而已,而是運動產業發展的樣貌,從門票銷售、轉播權、市場行銷、運動訓練、運動科學等,展現運動經濟的力量。然而,就在全臺瘋WBCQ之際,另一個運動項目卻爆發令人遺憾的爭議;高爾夫名將潘政琮選擇婉謝「黃金計劃」的補助。
這起事件,再次突顯出一個關鍵問題:臺灣的「運動治理」(Sports Governance),真的跟得上這個時代嗎?在運動部即將成立之際,許多結構性問題仍待解決,而這不僅關乎選手的未來,更攸關臺灣運動環境能否脫胎換骨,正式邁入產業化階段。
▲總統賴清德在去年10月公開說明,「運動部」的目標是「以運動壯大臺灣」。示意圖爲12強「冠軍之路特展」,總統賴清德出席。(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當代困境:政策框架的侷限
長期以來,臺灣的體育運動發展承載着國家意識形態與國際發聲的使命,這種源於威權時代的模式始終未與世界主流接軌。當民主國家早已擺脫「體育=國家榮譽」的單一視角,將運動視爲生活文化、產業價值創造、國家與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時,反觀臺灣,運動治理仍停留在「競技至上」的框架內。
而今,一場又一場在臺北大巨蛋爆滿的比賽,不斷證明運動可以是門好生意。隨着臺灣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水平提升,運動的價值早已超越競技層面,然而,在缺乏相應政策與制度支持下,要讓這股蓬勃動能轉化爲永續發展的產業力量,依然道阻且長。
我國運動事務的主管機關體育署,因隸屬教育部、位階過低,無法有效協調跨部會資源,導致政策視野侷限在奪牌與學校體育,對於運動產業的理解嚴重不足。
在這樣的行政框架下,即便運動領域蘊含巨大的發展潛能,政策優先順序仍然偏向競技層面,使得運動產業的發展機會被長期忽視。這也是爲什麼「運動部」的成立,成爲近年的熱門話題。
是時候了! 體制困境與改革契機
運動治理(Sports Governance)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個公平、透明、永續且有市場機制的運動發展環境,確保競技運動、全民運動與運動產業能夠健康發展。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運動組織、企業、運動員及公衆的共同參與。
臺灣的運動發展,是否是時候正常化了?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更高層級的「運動部」,來推動完整的運動政策、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與全民運動策略?
本專題將從歷史脈絡、政策困境、運動產業、全民運動發展、生態系統建構等角度,探討臺灣爲何需要一個獨立的運動部,以及這場變革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運動經濟與文化在社羣媒體上延燒,移地訓練、門票收入、轉播權、廣告贊助、周邊商品銷售、觀光消費串聯成產業鏈,各環節展現的價值,已成爲強大的經濟動能。(示意圖/記者湯興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