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到餐桌 小朋友拔蘿蔔樂

臺南推動食農教育活動,小朋友下田拔蘿蔔,體驗「土地到餐桌」無農藥的樂趣。(南市環保局提供/郭良傑臺南傳真)

臺南市環保局爲推動環境友善循環結合食農教育,讓學童親身體驗「從土地到餐桌」,18日安排永康國小近百名小朋友走進無農藥、使用回收廚餘種植的蘿蔔田裡「拔蘿蔔」,小朋友拔出雪白飽滿的白玉蘿蔔,不僅收穫滿心喜悅,也從中學習環境永續與珍愛土地。

活動一開始,由農民林金田講解蘿蔔的生長曆程、營養價值及病蟲害防治,並現場示範有機防治法寶「葵無露」將葵花油加無患子液的製作秘訣,並開放學生與參與民衆動手DIY。林金田表示,種作物不一定要噴農藥,在環境友善的前提下,有很多資材可以使用,只要防治得宜,成效不會輸給農藥。

根據統計,臺南市每年產生的廚餘有5萬9000公噸,大約是1億個便當,環保局將廚餘發酵產生肥料,再提供給農民做基肥。還有果樹生長的過程,都會有病蟲害,使用「葵無露」來除蟲,是對土地的友善做法。

環保局長許仁澤表示,用廚餘發酵製作的有機肥料種植白蘿蔔,不僅讓有機廢棄物有效再利用,降低環境污染;收成的白蘿蔔更是低碳環保的食材,也展現循環經濟的成果。

小朋友高興唱着「拔蘿蔔」、動手拔蘿蔔,異口同聲的說「很高興!很好玩」,看到自己拔起的蘿蔔可以帶回家給媽媽煮,一部分拿回學校做營養午餐,多的還可以送社區民衆,覺得很有成就感。

環保局表示,這場活動不但建立學生的環境意識,也讓小朋友學習惜食的觀念,並支持在地農業、選當季食材,都是對應氣候變遷的實際行動,希望觀念從學校紮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