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腕治國」杜特蒂看國際法庭的作用
▲▼杜特蒂「牢房設施」曝光!可以下廚、上瑜珈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楊聰榮/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師大
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被押送至荷蘭海牙,移交國際刑事法院(ICC)接受羈押,這一事件不僅是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更彰顯了國際法庭在當今世界中的關鍵作用。杜特蒂因任內發動反毒戰爭導致數千人喪生,被控危害人類罪,如今面臨國際司法的審判。這起案件讓我們重新審視國際法庭如何在維護人權、追究獨裁者責任以及促進全球正義中發揮影響力。
杜特蒂的反毒戰爭以「鐵腕治國」爲名,卻演變成一場人權災難。數千名平民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處決,許多受害者甚至與毒品無關。菲律賓國內司法系統在其掌控下幾乎形同虛設,無法爲受害者討回公道。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際法庭的角色顯得不可或缺。ICC的介入並非要取代國家主權,而是當國內機制失靈時,提供一個超越國界的正義平臺。杜特蒂被押往海牙,證明了國際法庭有能力將高高在上的領導人拉下權力寶座,接受法律的審視。
國際法庭的作用不僅在於懲罰,更在於震懾與預防。從歷史上看,前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維奇、盧旺達的種族滅絕主犯,到如今的杜特蒂,國際司法機構一次次向獨裁者發出警告:權力不是肆意妄爲的護身符。杜特蒂的下場可能讓現任或未來的領導人意識到,短期的暴力統治或許能換來一時的掌聲,但國際社會的眼睛不會永遠閉上。這種跨國追責的機制,成爲遏制暴政的重要力量。
▲杜特蒂在任內曾發起反毒戰爭,被控籌組安全部隊,槍殺毒品嫌疑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法庭的運作並非無懈可擊。以ICC爲例,其管轄權受限於締約國,有且缺乏強制執行力,高度依賴各國配合。菲律賓曾退出ICC,並質疑其干涉內政,這種主權與正義的衝突屢見不鮮。此外,ICC的程序冗長、資源有限,常被批評爲效率低下,甚至有政治化之嫌。杜特蒂的支持者或許會以此爲由,認爲他遭到不公對待。但這些挑戰並未掩蓋國際法庭的核心價值:爲無聲的受害者發聲,爲被壓制的真相伸張。
從杜特蒂的案例看,國際法庭既是正義的象徵,也是現實的妥協。國際法庭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國際法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當一個國家領導人因國內暴行而站在海牙的被告席上時,全球觀察者看到的不僅是對個人的審判,更是對人性底線的捍衛。杜特蒂的命運提醒世人,國際法庭雖非完美,卻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守護者,讓獨裁者明白,正義的腳步或許緩慢,但從未停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