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柯志鴻醫師鑽研成癮行爲,成果領先國際。(圖/小港醫院提供)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併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臺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爲理解人類數位行爲的重要窗口。
對於這次入榜,柯志鴻謙稱,多年來研究網路與遊戲成癮,此屬跨界領域,被引用機會較高,排名高是「演算法略佔便宜」,不過仍相當珍惜這份來自國外的認可;他指出,目前已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約200篇,被引用超過8千次,而早年提出關於遊戲成癮診斷與腦影像研究,更有單篇被引用逾500次。
柯志鴻表示,投入相關研究的契機,是源於2005年接受地方電臺邀請談網路成癮,卻發現當時許多論述缺乏實證,於是開始長期追蹤使用行爲;這20年來,他見證網路遊戲從「天堂」、「魔獸世界」、「魔獸爭霸」到「英雄聯盟」、「傳說對決」的世代轉換,如今主戰場已逐漸轉向社交媒體及影音平臺。
▲網路遊戲《天堂》曾讓許多玩家瘋狂,相關沉迷行爲也是柯志鴻的研究素材。(圖/取自 YouTube/ncsoft)
針對時代更迭,柯志鴻指出,早期玩家追求戰績,如今手機遊戲提升收費門檻,嚴重成癮個案有減少趨勢,「滑社羣」、「追短影音」成爲過度使用新誘因。若從整體來看,網路過度使用行爲有2/3案例屬環境及情感因素,需輔導與溝通,另有1/3則合併憂鬱、焦慮或注意力不足等心理健康問題,須先治療心理共病,再協助減少上網,但真正達到成癮標準者,估計應不到1成。
柯志鴻強調,由於成癮的肇因不同,故治療初期不能強行「斷網」,特別是醫療體系看到的多爲負面案例,更需注意不能認定網路或遊戲有害,「就像有人運動過度後受傷,我們不能說運動有害」,網路和AI都是工具,重點在於使用動機與行爲是否平衡。
對於AI發展趨勢,柯志鴻說,目前「陪伴型AI」成爲熱門,例如將大型語言模型套上人格及外觀供聊天、互動,雖有部分新聞提及少數人過度使用,但目前尚無明確研究結果,且有不少個案反映AI對其處理困境、壓力的效果很正面,若能用於心理輔助、青少年支持,潛力相當龐大,未來發展值得觀察。
▲AI時代來臨,對於人類影響會有多大,將是柯志鴻未來深入探討標的。(圖/達志影像)
針對親職教養,柯志鴻根據臨牀經驗,早年曾建議家長加強管理青少年使用手機,如今則坦言,這點其實非常難辦到,應修正爲「親子共同成長」。他指出,在科技時代,手機已是不得不給的日常工具,禁止恐不務實,不如「先下手爲強」,在下一代使用手機前,父母多誘導孩子投入多元、充實的團體活動,「讓小孩覺得有趣,手機就不會成爲家長的敵人」。
柯志鴻現年55歲,行醫近30年,他相信行爲成癮科學須隨時代更新,就如同他對手機過度使用的認知也會改變。他表示,從《天堂》到AI,科技從被使用到影響使用者,未來甚至可能代理使用者,他將與團隊持續研究最即時的實證資料,希望能協助更多民衆與科技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