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和遠方”直面“柴米油鹽”

七月,大學畢業生們走出象牙塔,帶着對“詩和遠方”的憧憬踏入社會。這份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彌足珍貴,但很快就會被房租賬單、通勤壓力、職場競爭等“柴米油鹽”的現實問題所衝擊。這並非理想主義的失敗,而是人生必修的第一課。

真正的成熟不是放棄理想,而是學會在現實的土壤中培育理想。這不是心靈雞湯,第一批00後畢業生已經用行動證明,他們既能腳踏實地應對生活挑戰,又保持着改變世界的熱忱。有調查顯示,儘管有83%的應屆生將“實現個人價值”列爲擇業首要標準,但也有76%表示願意從基礎崗位做起。

作爲社會大學的“一年級新生”,做功課是必備技能。首先,做好財務賬,把收入分成3份,專家建議收入的50%用於必要的日常開支、30%用於技能提升、20%用於長期規劃,既過好當下又築夢未來;其次,做好時間賬,繁忙的工作之餘,給自己安排好“充電時間”、生活時間和休閒時間。再次,做好人際關係賬,離開校園,隨之而來的是同行交流的專業圈、跨界合作的資源圈以及情感支持的心靈圈,進入圈子你就進了職場的新兵連,“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當然,再多的“柴米油鹽”也不能湮滅夢想,更不能成爲“詩和遠方”的羈絆。從踏入社會的第一天開始,描繪出一個遠大的目標,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將它轉化爲具體的行動指南。只要堅持不懈,不斷蓄積能量,終將一點點接近最初的夢想,收穫無限精彩。不久前,杭州一位90後建築師,從設計城中村改造項目起步,最終獲得國際大獎;成都某生物系畢業生,通過社區科普工作推動垃圾分類,最終影響政策制定……學長們的經歷證明,理想主義最有力的表達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將崇高願景分解爲可執行的步驟。作家劉墉說:“再冷的板凳,坐下去也會變暖;再遠的道路,走下去也能到達。”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實現夢想的過程尤其如此,前行路上難免有坎坷、有荊棘、有急流險灘。在前行中要不斷“升級裝備”,提高“打怪能力”,一方面讓自己從行業小白變成“斜槓青年”,另一方面培養強大的心理韌性,敢於面對困難。

站在人生新起點,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明白,生活從來不是“詩和遠方”與“柴米油鹽”的二選一。那些最終改變世界的人,恰恰是最懂得在買菜時討價還價卻依然仰望星空的人。正如管理學家所言:“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果是做對的事情。”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願每位畢業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在現實的琴鍵上,奏響理想的樂章。(胡波)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