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融資窗口”到“價值樞紐” 港交所重奪全球IPO冠軍

圖/ic

文|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黃璐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王可第

2025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HKEX)在全球IPO市場表現亮眼。

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港交所已完成40宗首次公開募股(IPO)項目,募資總額達1067.13億港元,同比激增688.54%,不僅超越2024年全年募資規模,更以絕對優勢登頂全球資本市場榜首。

不僅如此,港股IPO市場呈現“量價齊升”態勢。Wind數據顯示,40宗IPO項目平均募資額達26.68億港元,其中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三家A股龍頭企業的募資規模均超百億港元,合計貢獻超718億港元,佔總額的67%。寧德時代以約410億港元的募資額刷新港股紀錄,成爲全球最大IPO項目;恆瑞醫藥、海天味業分別募資113.73億港元和101.28億港元,躋身全球IPO融資額前十。

探因:政策、資金、結構優化共驅

上半年,恆生指數、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均在20%左右。這得益於流動性顯著改善與資金持續涌入。一方面,上半年南向資金淨流入達7311.93億港元,已達去年淨流入額(8078.69億港元)的90.51%。另一方面,港股市場再融資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上半年再融資規模達1436.89億港元,已遠超2024年港股市場再融資規模的875.13億港元。

從“融資窗口”到“價值樞紐”,港交所強勁表現的背後,有着四重驅動力:

從政策層面來看,上半年相關政策與制度紅利顯著釋放。港交所推出“科企專線”、放寬生物科技企業上市門檻,中央和內地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企業赴港上市,政策共振效應明顯。尤其是內地監管審批效率提升,推動了大批優質企業迅速赴港融資。此外,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改善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優化上市審覈流程,進一步增強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市場結構優化和流動性的改善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港股日均成交額達到2400億港元,同比增逾120%。其中南向資金大幅流入,上半年通過滬深港通淨流入1860億港元,同比增長72%,佔港股成交近兩成。這有效提升了港股估值,恆生科技指數顯著回暖,吸引國際資金迴流。與此同時,港股再融資功能活躍,上半年再融資額高達1,429億港元,超過同期IPO規模,體現出香港市場的深度和企業持續融資的便利性。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科技股、消費股和醫療健康板塊等表現突出,進一步帶動投資者情緒。

內地大型龍頭企業赴港上市也成爲募資激增的重要驅動力。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前四大募資企業——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均爲A股龍頭企業,共募資超718億港元,佔港股IPO總額近七成。以寧德時代爲例,其356.6億港元的募資額即達去年港股全年募資額的86%,顯示出香港市場對大企業融資需求的強大承載力。這些龍頭企業選擇赴港IPO,一方面是國際化戰略需要,另一方面港交所對新經濟企業、科創企業的高包容度也極具吸引力。此外,不少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人工智能企業等科技企業也選擇赴港上市,顯示香港市場對成長型企業的包容度進一步提高。

此外,還得益於全球資金流動趨勢與香港的地緣優勢。當前國際投資者爲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和應對通脹,紛紛調整資產配置,中國經濟回暖和科技創新浪潮重新吸引國際資本青睞。香港作爲連接中國與全球資本的橋樑,在這一格局中獨具優勢。港交所積極拓展與東盟、中東市場合作,成爲新興經濟體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戶。近期港交所與東盟、中東國家交易所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境上市和資本流動,加強了港交所作爲國際融資樞紐的地位。

機遇:地理位置優越+新經濟活力

展望未來,港交所機遇優勢仍存。

首先,中概股迴流港股趨勢延續。隨着美國監管壓力持續,中資企業選擇香港作爲第二上市或主要上市地,帶來豐富優質資源。傳聞中的希音(SHEIN)等獨角獸企業若能順利赴港上市,將進一步提升港交所的市場規模和國際影響力。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契機。港交所推動人民幣股票交易,未來“雙幣計價”IPO將更爲普及,吸引更多離岸人民幣資金流入港股市場,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近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這爲港股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和投資羣體。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獨特的“超級聯繫人”地位仍難以替代。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滬深港通機制的持續優化,將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爲內地企業全球融資平臺和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門戶的雙向角色。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香港的金融服務功能將進一步提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爲重要的作用。

而中國新經濟與創新企業的持續涌現,將爲港交所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人工智能、綠色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企業需要國際資本支持,香港完善的上市制度和對科技創新企業的高度包容,使之成爲全球新經濟企業融資的理想市場。港交所近年持續完善對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未盈利企業的上市制度,未來預計將有更多創新企業選擇赴港融資。

未雨綢繆:港交所仍需改善不足、鞏固優勢

綜上所述,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IPO融資領先全球並非偶然,而是政策紅利釋放、市場結構優化、大型龍頭企業集聚和國際資本流動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港交所仍需未雨綢繆,改善不足、鞏固優勢。

一方面,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增加,可能影響國際資金對港股市場的信心。一旦貿易摩擦升級、投資審查趨嚴,將對香港融資環境形成衝擊。另一方面,全球金融週期變化帶來的風險。全球通脹高企,歐美持續高利率政策可能引發市場波動,資金避險情緒增加,對香港IPO市場的流動性和融資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此外,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金融市場波動也可能削弱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對香港資本市場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何持續鞏固港交所的全球領先融資中心地位?具體來說,一是降低交易和融資成本,吸引更多投資者和發行人參與香港市場。一方面,可以考慮下調或分步取消股票印花稅,減輕交易成本以提高市場成交量。另一方面,加快市場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如優化上市審覈流程、引入更多電子化披露和路演手段,縮短IPO排隊時間。港交所也可參考其他交易所經驗,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中小市值股票流動性。更高的交易效率和流動性將提升香港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香港應拓展與東南亞、中東等高速增長地區的資本市場合作,建立更緊密的聯動機制。可主動與東盟國家主要交易所探討交叉上市、存託憑證(CDR)等合作,讓東南亞的優質企業更方便地來港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分享香港的融資渠道和投資者基礎。例如,可以考慮推出“港-新(新加坡)板塊聯通”試點,吸引東南亞科技獨角獸赴港發行股票。同時,香港金融機構也可加強在東南亞的路演和業務佈局,吸引當地主權基金、家族辦公室等來港投資。香港應繼續瞄準全球新科技、新經濟企業,提供有競爭力的上市條件和配套服務。例如針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設立專業對接團隊,提供從孵化諮詢到上市綠色通道的一站式服務,打造香港作爲“亞洲科創公司首選上市地”的品牌形象。通過區域協作和主動招商,香港可以拓寬上市來源,避免過度依賴內地單一市場,提升抗風險能力和長期繁榮動能。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