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黔路難”到“通江海”:貴州書寫新速度
清晨的貴陽南站編組場,一聲汽笛劃破雲貴高原的晨霧,首列滿載化工產品的鐵海聯運班列緩緩駛向北部灣港。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僅標誌着貴州正式打通“南下出海”的物流大動脈,更在西部大開發版圖上鐫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條翻越苗嶺、直抵南海的鋼鐵長龍,正以鏗鏘節奏奏響內陸開放的全新樂章。
貴州“地無三尺平”的地理特質,曾是制約發展的天然屏障。2017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啓動,宛如在崇山峻嶺間架起通江達海的“時空隧道”。通過創新“一次委託、一單到底、一箱到底”的聯運模式,貴州貨物運輸時間縮短20%,物流成本下降18%——都柳江畔的汽車零部件48小時可達欽州港,黔北的茶葉集裝箱72小時可裝船出海。這種時空壓縮效應,正重塑西南地區的經濟地理格局。
鐵海聯運帶來的不僅是物流通道的革新,更是產業升級的催化劑:黔南州輪胎製造企業依託新通道建立東南亞橡膠原料直採體系,生產成本降低15%;遵義辣椒製品通過冷鏈專列遠銷中東,單櫃貨值提升40%;北部灣港的進口水果經冷鏈班列24小時直達貴陽市場,邊陲山城與國際貿易的“時差”正加速消弭。這種“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推動貴州從產業鏈末端躍升爲區域資源配置中心。
這趟班列承載的,是內陸省份突破“沿海—內陸”傳統分工的雄心:貴陽綜保區與欽州港創新“港區聯動”模式,實現“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無縫銜接;數字提單、區塊鏈溯源等新技術應用,讓“黔貨出海”插上智慧翅膀;當貴州大數據企業通過新通道爲東盟數字基建提供支持,傳統地理邊界在數字絲路上悄然消融。這種開放不止於貨物往來,更指向制度創新與要素聚合的深度變革。
站在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一帶一路”交匯的歷史座標上,貴州班列的啓航如同一粒破土新芽。它預示着:當內陸省份以海洋思維丈量世界,當山與海的交響激盪出開放強音,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正書寫打破地理宿命的新傳奇。這趟駛向深藍的鋼鐵駝隊,不僅拉近貴州與世界的物理距離,更在重構新時代內陸開放的經濟新版圖。(夏夢寒、黃上江)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