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砲彈遺跡到七大古厝 一場深度金門小旅行等你親自來探訪

金門閩南式古厝屋頂上呈馬背形式。 圖片來源/Louis Liu

金門曾是第一線的戰地,在軍事國防需求下封閉快50年,直到1993年纔開放觀光。旅客們按捺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如此神秘的金門島上到底有着什麼?他們帶回臺灣的伴手禮有貢糖、砲彈鋼刀、高粱酒、一條根、牛肉乾……帶不回的,有深深刻在腦海裡的美麗聚落,優雅又斑斕。

由於都市化腳步走得緩慢,也讓金門得以保留一千多棟傳統建築,既通風又兼防禦功能的「梳式佈局」規畫、古樸的馬背與燕尾特色、精細雕刻與豔麗用色、目不暇給的燦爛花磚,都能一一在時光中保留。交錯在閩南式建築中的,還有華美的洋樓,它們是金門子弟落番(下南洋)的成功見證。因金門地脊,清末左右金門人爲求生存紛紛下南洋,到經濟發展較快速的東南亞工作,事業有成後便僑匯回鄉建造洋樓,彰顯家族榮光。

金門各個村落以單姓村爲主,因此宗祠就是核心,分爲大宗宗祠與小宗宗祠,凝聚氏族團結與倫理層級。規模較大且完整的有水頭、珠山、歐厝、古寧頭(南山、北山、林厝)、瓊林、碧山、山後7個聚落。

這些建築羣中,有的屋舍經過大幅修復,有的仍有居民,有些活化成爲文化展示場所,還有些變成民宿,讓外地旅客不只走入聚落,還能住進古厝享受特別的一夜,深刻體驗傳統房屋爲適應環境所設計的細節,感受聚落鄉親重視的文化傳承。

不少古厝轉爲民宿,讓外地旅客體驗傳統住宅生活。 圖片來源/Louis Liu

金門7大古厝1. 水頭聚落:有水頭富,無水頭厝

金門有一句話說「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意思是即使能像水頭村一樣富裕,也蓋不出水頭村這般華美精緻的房子。水頭聚落位於水頭碼頭附近,村民多姓黃。

除了從事農漁業,也有多數人選擇冒險出海經商,富商回鄉蓋起了洋樓,買地捐錢蓋學校,讓家鄉的發展越來越興旺。得月樓是水頭聚落最高的建築物,當時治安敗壞,爲防海盜上岸打劫,得月樓也有射擊、防禦、逃生的功能。

水頭聚落的建築十分精美,成了一種典範。 圖片來源/欣傳媒

金門地區規模最大的洋樓小學「金水國小」。 圖片來源/欣傳媒

代表性建築:頂界十八間(頂界十八支樑)、得月樓、金水國小、僑鄉文化展示館。

金門7大古厝2. 珠山聚落: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

珠山聚落是薛姓村,祖先早從元代就遷徙而來,有着650年悠久歷史,從珠山公園制高點俯瞰聚落美景,可以發現民居和宗祠圍繞着一池大潭而建,注重風水的珠山聚落裡散落着許多水潭和水井,而聚水就能生財。

也許是風水靈驗,許多出海打拚的珠山人事業有成,匯回家鄉的資金源源不絕,讓珠山聚落成爲全島教育水準、消費力達到第一的村子,諺語「有水頭厝,無山仔兜(珠山舊稱)富」、「腳踏紅磚不着土」都再再形容了這個最富有的地方。

「將軍第」古厝民宿。 圖片來源/欣傳媒

珠山聚落滿地紅磚鋪就,也被視爲財富的展現。 圖片來源/欣傳媒

居民相信水能聚財,房屋圍着水潭而建。 圖片來源/欣傳媒

代表性建築:薛氏家廟、薛永南兄弟洋樓、薛芳見洋樓(機關樓)。

金門7大古厝3. 歐厝聚落:感受聚落生活氛圍

這個聚落距離海灘只要步行10分鐘,是超過400年曆史的歐陽氏村。因爲濱海,自古以來都成爲海防據點。在海灘上有一臺孤寂的老戰車,每天只有兩次會在退潮時現身,散發「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況味,吸引許多旅人慕名而來。

聚落中心爲庫池,以北爲「上社」,南爲「下社」,下社古厝展現梳式佈局的設計,建築朝着相同方向而造,前後左右整整齊齊,具有調節當地氣候的效用。歐厝聚落的觀光景點不多,因此也更爲靜謐,能好好感受在這裡生活的氛圍。

順天洋樓可住宿,也能路過喝杯咖啡。 圖片來源/Louis Liu

海灘上的老戰車,只有在退潮時纔會現身。 圖片來源/Louis Liu

歐厝聚落具有悠閒生活感。 圖片來源/Louis Liu

代表性建築:順天洋樓、歐陽鍾遠洋樓。

金門7大古厝4. 古寧頭聚落(南山、北山、林厝):寂靜戰地古寧頭

南山、北山、林厝居民多姓李,三個聚落合稱「古寧頭」,也就是古寧頭戰役的地點。南山與北山聚落隔着雙鯉湖相望,朝着關帝廟而建,因受到戰爭波及,有的建築重新修復完成,有的斷壁殘壁還留有清晰可數的彈痕。漫遊在這兩大聚落,雖然不少戰爭遺蹟,但是已全然感受不到緊張的氛圍。豔陽當空,吹起的是和平之風。南山聚落曬面線、三眼井是獨特的景緻。每年3至5月是石蚵和小麥產季,因此也會舉辦金寧鄉石蚵小麥文化季(2020年曾因防疫停辦)。

仍帶有濃厚戰地色彩的雕像。 圖片來源/欣傳媒

北山古洋樓佈滿彈孔。 圖片來源/欣傳媒

代表性建築:北山水尾塔、北山振威第、北山古洋樓。

金門7大古厝5. 瓊林聚落:人才輩出戰鬥村

居民以姓蔡爲主,是金門規模最大古厝聚落。由於人才濟濟,明熹宗特別賜予「瓊林」替代了原有的「平林」地名。明清兩代合計出了6位進士、7位舉人、6位武將,也造就了「七座八祠」宗祠林立的特色。除了古厝,金門在地藝術家吳鼎信與瓊林居民一同打造的窯燒紅磚木棉花牆也是近年受到注目的景點。

另外,因爲瓊林位居金門島中心,戰略位置重要,曾被規畫爲戰鬥村,聚落地下遍佈着四通八達的坑道,寬度只容許單人通行,旅客可以進入這座當時由鄉里男丁齊力挖掘出的戰鬥坑道一探究竟。

藝術家與鄉親一起打造的木棉花牆。 圖片來源/欣傳媒

蔡氏家廟。 圖片來源/欣傳媒

代表性建築:蔡氏家廟、怡谷堂、養拙樓(蔡嘉種紀念館)。

金門7大古厝6. 碧山聚落:低調造就獨特

碧山聚落爲陳姓村,在電影《軍中樂園》未上映前並不被注意,也未被列入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內,但因爲有了這個契機,旅人在金門四處尋找熟悉的場景,找到了陳清吉洋樓,也找到了低調安靜的美。

和其他聚落一樣,碧山也有閩南式建築一落四櫸頭、陳氏家廟;代表僑鄉文化的陳清吉洋樓、陳德幸洋樓、睿友學校等,雖然建築較爲頹傾殘破,但觀察精緻細節,仍能想像昔日繁華風光。繪本家劉瑞琪帶着大小鄉親志工,一起點綴古厝牆面的彩繪畫作也是碧山的可看之處。彩繪並不刻意張揚,而是要轉進巷弄纔會現身,符合碧山低調寂靜的獨特氣質。

陳清吉洋樓。 圖片來源/Louis Liu

陳清吉洋樓是電影軍中樂園場景之一。 圖片來源/Louis Liu

代表性建築:碧山八景(陳清吉洋樓、陳德幸洋樓、睿友學校、百年黃連木、一落四櫸民宅、昭靈宮、大宗宗祠、小宗宗祠)。

金門7大古厝7. 山後聚落:有山後富,無山後厝

山後聚落是金門最完整的傳統建築羣,分爲頂堡、中堡、下堡三部分,頂堡和中堡多姓王,下堡則以梁姓爲主,而中堡即爲遊客熟知的「山後民俗文化村」。山後民俗文化村由旅日僑商王國珍出資建置,聘請名師規畫,耗費25年纔打造出16棟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1棟學堂及1棟王氏宗祠共18棟分贈族人居住,合稱爲「山後中堡十八間」。

諺語「有山後富,無山後厝」就是形容即使像王家有錢,也無法像他們一樣豪氣蓋18間大厝。這些屋舍依山面海整齊劃一,燕尾昂然,石雕、交趾陶藝術、雕畫等裝飾精緻華美,建築前有石板庭院,四周有防禦隘門,堪稱金門盡覽古厝之美的最佳地點。

山後是金門最早開放觀光的傳統聚落。 圖片來源/欣傳媒

旅人喜歡在排列整齊的十八間巷弄取景。 圖片來源/欣傳媒

代表性建築:山後中堡十八間。

延伸閱讀》

臺北人也不一定去過!雄獅獨家「開放陽明山中山樓」行程,住神秘圓山飯店,深入臺北歷史文化

香港私房景點推薦|香港旅遊發展局臺灣處長徐維妮:「這3個地方」很多香港旅遊老手還沒去過!

※本文由《欣傳媒》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