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生源延伸至拔尖人才,“公費醫學生”吸引力幾何

免學費、補助上萬元、畢業後有編有崗、發房票……“公費醫學生”在高考志願填報階段再度引起社會關注,各地衛健委也紛紛拿出“真金白銀”吸引醫學預備人才回到家鄉。

第一財經注意到,除了主要面向偏遠農村招收的“公費醫學生”,今年長三角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市縣地區也加入“搶人”隊列。

由於不同地區醫療資源供給側缺口存在差異,“公費醫學生”的服務場景從農村鄉鎮衛生院延伸至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當地醫院,資助對象需求也隨之從面向“五年制本科”和“三年制專科”的農村訂單定向培養人才延伸至報考省內或全國重點高校的“拔尖人才”,從全科醫學人才延伸至兒科、醫學影像學、重症醫學等緊缺專業人才。

不過,無論是參與農村訂單定向培養計劃還是其他的政府資助計劃,“公費醫學生”通常均需要在畢業後返回家鄉工作滿六年或更長的時間。那麼,基層尤其是農村基層的臨牀工作、薪資待遇等,能夠滿足定向醫學生的需求嗎?他們本科畢業後或工作期間,再深造的願望能否被滿足?高端醫學人才在縣域地區能夠匹配到合適的崗位嗎?

百強縣送政策“大禮包”吸引高層次人才

近期兩個面向高考畢業生推出優秀醫學人才定向資助培養計劃的全國百強縣都在江蘇蘇州——太倉和張家港。

兩地在具體資助內容上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均面向本地戶籍高考生,補貼名額按照高考分數分高者得,培養聚焦特定醫學專科,實施差異化資助,資助時長或跨越十年,簽約學生需承諾畢業後返鄉工作6年乃至10年時間。

具體來說,根據“蘇州健康”消息,張家港將今年定向資助的高考生分爲“市級優秀醫學人才”和“市級衛生緊缺人才”。前一類報名高考生需被錄取在本一批次指定14所院校的臨牀醫學專業(“5+3”本碩連讀),這14所院校包括清華、北大、上交、復旦、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後一類報名高考生需被錄取於本科及以上的兒科、醫學影像學、病理學、急救醫學、重症醫學等緊缺專業,或報考臨牀醫學專業畢業後願意回當地從事相應緊缺專業崗位工作。

太倉的政府資助計劃同樣面向本科批次以上錄取於重點高校醫學類專業的高考生,對比來看,該縣的人才資助計劃主要面向公衆就診量大的專科,如臨牀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中醫學等。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爲了避免周圍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江蘇某高校醫療健康領域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表示,由於毗鄰上海,加之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水平逐漸提高,不少當地大病患者,乃至一些常見病患者選擇跨省異地就醫。如果這一趨勢日益凸顯,不僅會給當地醫保基金帶來一定壓力,也會造成高水平醫學人才的進一步流失。

太倉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去年也曾公開表示,2010年前後,他們經過調研發現,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地一些老百姓在就醫時會選擇前往醫療條件更好的上海。當年起,太倉就針對本地報考醫學類專業排名前15名的考生出臺相關資助政策。

“牀位數增長容易,但人才培養卻並非一蹴而就。”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爲了實現大病不出縣,近年來,縣域地區的醫療資源擴容明顯,尤其是在經濟水平較高、周圍優質醫療資源較爲富裕的地區,不少城市三級綜合醫院在縣域地區開設分院,縣醫院擴充牀位規模的現象也並不少見。比如,籌建多年或於今年正式啓用的瑞金醫院太倉分院,規劃病房牀位就達到了1000張。硬件有了,接下來就要加大力度引入人才、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

太倉常住人口超過80萬,但直至去年8月才實現三甲醫院“零的突破”。彼時,太倉市人民政府也曾發文提出,爲進一步推動公立醫院發展,將在資源配置中更加註重人才技術要素,實現優質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全面增強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根據前述太倉和張家港曬出的政策“大禮包”,在太倉,入選資助計劃的本科學生可一次性獲得50000元資助資金,若畢業後在太倉首次購房,還能選擇獲得10萬元的人才房票補貼;張家港則提出,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享有每人每學年10000元的學習資助金;“市級優秀醫學人才”按時畢業後,參加張家港市衛生健康系統事業單位統一組織的招聘考試,通過招聘考試、體檢和政審合格後,錄用者有編有崗。

金春林認爲,近年來,在張家港、太倉等毗鄰上海的地區,已開始積極承接滬上溢出資源,加大醫療機構間的交流以及專科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上的互動。此外,一線城市和頂級醫院對醫學人才的容量畢竟有限,而在這些經濟基礎不錯、財政有能力負擔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地區,前述政策紅利確實有望吸引一批人才迴流、紮根。當這種城市羣內、區域間的醫療資源接軌和並軌更進一步時,或能進一步提高人才在當地安家落戶的吸引力。

多地訂單定向醫學生政策有變

從全國層面來看,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公費醫學生”項目佔比並不多且採取定向資助的形式;絕大多數的“公費醫學生”仍是面向基層、定向培養的全科醫學人才,包括教育部等六部委在全國層面部署、原則上只招收農村生源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以及地方爲提升城鄉基層醫療能力而培養的定向醫學生。

所謂“定向培養”,即指定生源培養的定點院校、統一安排畢業生源的規範化培訓基地、規培後安排至指定的基層單位工作。

“截至7月,從我縣本科定向生的報到情況來看,生源有所減少。”河南某縣衛健委副主任告訴第一財經。

理論上,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招生數量是依據區域常住人口數比例和各地市上報的培養需求等,並且計劃指標優先安排給服務人口多、全科醫療需求大、全科醫生較爲短缺的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至於是近年來當地計劃培養人數、實際招生規模、分配比例減少還是履約人數“縮水”, 前述受訪縣衛健委副主任對第一財經表示,很難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也不排除多重因素所致。

他表示,一方面希望今年定向醫學生培養數量增加,另一方面又清晰地認識到政策初衷和實際落地間存在一定的偏離——我國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政策以農村生源爲主,“公費培養”爲農村學子提供了求學就業的機會,但換個角度來看,農村學子考取本科、去城市讀書更加不易,這導致預約性的政策機制與定向醫學生自身利益、職業追求之間產生矛盾。

第一財經瞭解到,通常情況下,定向醫學生需要在基層服務不小於6年。對於這6年的計算標準,部分地區明確“本科不含銜接全科臨牀專碩或全科專業住培3年、專科不含銜接助理全科醫生培訓2年”。由於在漫長的服務期間內,年輕醫學生無法獲得學歷提升和臨牀能力深造的機會,這讓部分高考生源放棄定向培養方案或者在培養期間內中途違約。

今年,這一問題在部分地區有了變通的解決之道。

比如,安徽省衛健委針對今年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方案提出,定向醫學生應屆畢業當年,經定向縣(市、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同意並簽訂履約補充協議,可報考安徽省域內全科醫學、中醫全科專業碩士研究生。

爲提升定向醫學生的工作靈活性,更好施展其專業技能,安徽明確,定向醫學生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確有特殊原因,可在縣域行政範圍內的指定服務單位之間流動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必要時,可以在本省份內跨縣域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調整。

在廣東,該省衛健委6月中旬也發文明確,2025年及以後新入學的定向醫學本科生可在應屆畢業當年報考戶籍所在省域內全科醫學領域全日制臨牀專碩或按規定參加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完成碩士研究生教育或全科專業住培後,再按協議約定到定向就業單位服務6年。

爲激勵定向醫學生在校期間和規培中提升專業水平,廣東還提出,定向醫學畢業生按面試、考察成績由高到低依次選擇工作崗位,並落實編制。

不過,“定向醫學生可直接考研”的新政尚未在全國層面推開。前述受訪縣衛健委副主任認爲,爲進一步吸引醫學生留在基層,除了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個人職業發展空間外,將需要讓他們獲得更穩定、更充分、更具激勵性的薪資及待遇保障。

他舉例說,定向醫學生畢業當年按文件要求到簽約地報到後,簽約地會及時按流程給定向生辦理編制、人事、崗位、工資等手續,規培期間衛生院會給定向生繳納各類保險,同時發放基本工資。而當他們規培結束後到衛生院工作時,工資依據國家套改標準發放(基本工資、單位績效等),但由於基層服務量較少,整體收入可能較規培期間減少。此外,目前沒有收到給予定向醫學生住房補貼等其他資助的文件。

據其透露,儘管當地定向醫學生入編率高,但服務期滿後定向醫學生在基層衛生院的保有率大概只有8%。在讓年輕醫學人才“沉下去”之後,如何“留得住”仍是一個懸而待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