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VP競爭者到自殺棒 「PCA」阿姆斯壯上半季砲瓦哪去了?

小熊隊23歲新星「PCA」阿姆斯壯,無疑是2025年上半季的最大驚奇。 路透

小熊隊23歲新星「PCA」阿姆斯壯(Pete Crow-Armstrong)無疑是2025年上半季的最大驚奇,登上大聯盟之初就以過人腳程與頂尖守備聞名的他,今年甚至培養出長打能力,上半季繳出 .265/ .302/ .544的打擊三圍、25轟、OPS高達 .846,一度成爲與大谷翔平爭奪年度MVP的競爭者;然而,明星賽後彷彿變了個人,表現急劇下滑,OPS驟降至 .623,全壘打只剩4支,是什麼原因導致PCA的全面崩盤?

PCA上半季優秀的成績大抵歸功於兩大因素——一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揮棒攻角(Attack Angle,指的是球棒在擊中球的那一瞬間,球棒甜蜜點運動路徑與地面的夾角,較低的揮棒攻角通常代表出棒較慢;而較高的揮擊角度則代表出棒較早。高或低並非絕對好壞,每位打者都有自己理想的揮擊角度範圍),上半季他的數據維持在約20度左右,屬於揮棒軌跡相對陡峭的打者,道奇隊孟西(Max Muncy)與太空人奧圖維(Jose Altuve)同屬此類,使他能更有效拉擡擊球仰角,進而產生更容易形成長打與全壘打的機會,當時他的平均擊球初速94.2英里、Barrel%高達15%,能排在國聯前10%。

二則是本壘板紀律,上半季的PCA展現出不同於新秀求好心切的耐心,追打壞球的比率(Chase Rate)僅有28.5%,約是聯盟平均水準,即便是對好球帶外的球進行攻擊,他也總是能避免揮空,壞球Contact率(O-Contact%)高達65.4%,使他站上打擊區就能成爲陣中最難纏的打者。

PCA下半季低潮的核心,在於揮棒機制的失控,單就數據來看,他在8月後的平均揮棒攻角僅9.5度,與上半季最適合自己的20度相差甚遠。 路透

PCA下半季低潮的核心,在於揮棒機制的失控,單就數據來看,他在8月後的平均揮棒攻角僅9.5度,與上半季最適合自己的20度相差甚遠,使他製造飛球的頻率下降,Barrel%也下跌至8.2%,有報導指稱這是他「過度跨步」導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這樣的缺陷讓揮棒在身體後方的動作過長,使他在面對速球時經常出棒過晚,更何況是必須提早做出反應的內角速球。

爲何揮棒攻角會如此驟降?承上述,PCA的過度跨步使他的擊球點必須前移,若是面對內角速球,揮棒會受到擠壓,往往只能擊成軟弱的內野滾地球,數據也顯示,他下半季的平均擊球初速只剩88.7英里,擊球仰角(Launch Angle)也從上半季的15.8度下探至11.2度。

此外,PCA的本壘板紀律也是崩盤的另一大主因,下半季他的追打壞球率飆高至42.3%,即便有再好的Contact能力,頻繁追打壞球也會使帳面成績校正迴歸,更何況他的壞球Contact率也逐漸下探至51.2%,簡而言之就是更多的揮空棒;既沒有高品質的擊球,也沒有選球上壘的能力,PCA在下半季的低潮也是可以預期的。

PCA生涯第二個完整的大聯盟賽季,休賽季還是有大把時間可以修正他的進攻問題,可以期望他在未來重拾今年上半季的驚奇。 法新社

當然,這只是PCA生涯第二個完整的大聯盟賽季,休賽季還是有大把時間可以修正他的進攻問題,可以期望他在未來重拾今年上半季的驚奇;但要期待他在今年季末「重置」自己的揮棒模式、改善持續將近一個球季的壞習慣,恐怕是難上加難。

▪林哲瑄宣告引退 一張圖看生涯大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