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氣郎”到“綜合能源服務商” 城燃企業黃金十年後如何轉型
中國城燃行業走過了快速發展的十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在2024年首次突破四千億方。相較2014年的1848億立方米,我國天然氣消費規模實現翻番。
站在新的起點上,城燃企業也面臨着多重挑戰。如何從用足氣走向用好氣,如何化解行業面臨的壓力?在本週舉行的第29屆世界燃氣大會上,來自崑崙能源、上海燃氣、新奧股份、深圳燃氣、貴州燃氣等八家城燃企業的一把手們,共同探討了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未來。
黃金十年後,面臨新挑戰
過去十年間天然氣行業經歷了快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4260.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首次突破四千億方。相較2014年的1848億立方米,我國天然氣消費規模實現翻番。
業內普遍認爲我國天然氣行業前景廣闊。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 曾提出,預計到2030年,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達到15%左右。國家能源局發佈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4)》顯示,至2023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佔比爲8.5%,自2014年以來提升了4個百分點,但與15%的目標依然有距離。《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也依然提出天然氣產量保持較快增長,油氣儲備規模持續增加是今年的主要目標之一。
不過在發展預期明確的同時,城燃企業依然面臨具象的挑戰。
天然氣上下游順價機制尚不完善爲城燃企業帶來了切實的經營壓力。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傑表示,城燃企業的銷售收入基本均是用工商業售氣收入來補貼民用。同時隨着終端用能的電氣化,一些工商業用戶選擇放棄燃氣改用其他能源也帶來了較明顯的衝擊。
行業所處的環境同樣已發生改變。新奧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新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CEO張宇迎表示,行業過去的發展得益於國家政策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紅利,但當下隨着地產下行,國際形勢複雜化,城燃企業必須思考未來如何應對。
申能(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燃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史平洋提出,天然氣在上海當地一次能源中的佔重已有出現天花板的跡象。企業當前規劃的未來三至五年天然氣消費量已有所下調,且預計主要的需求增量將來自天然氣發電領域。
城燃角色悄然生變:從“供氣商”到“綜合能源服務商”
“當下,城燃的角色定位從主體能源向調峰能源轉變的跡象已經出現。”崑崙能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錢治家表示。
青島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冰同樣認爲,城燃已從快速增長的階段向成熟發展的階段轉變,在供應方式層面,燃氣也從過去單一的能源供應,向多元化的低碳綠色能源轉型。
在八位城燃企業一把手看來,如今的市場環境已迫切要求城燃企業進行自身的變革。
貴州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躍東表示,每家城燃企業都面臨從量的保障到質的提升這一轉型壓力,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不僅僅是量的資源或者市場的覆蓋,而將更偏重於企業的綜合能源服務能力以及技術創新水平,還有面對新形勢的快速響應能力。
“從用足氣向用好氣發展。”杭州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萬向偉表示,今後的拓展方向包括形成多元化的氣源供應模式,構建高效化的應急保障機制,以及打造數字化的燃氣治理體系,創新智慧化的能源服務模式等。
史平洋表示,雖然上海天然氣增量已隱現天花板,但可以“從存量上去找功夫”,向綜合數字化的智慧能源燃氣服務商轉變。
王文傑也表示,城燃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但伴隨AI能源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浪潮,企業同樣開始思考是否能夠利用數字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