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生活不是隻有照顧重病親人 如何守護其他重要人際關係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方敏(諮商心理師)

人際與親密關係的脫節:說好的「下次再約!」,會不會就沒下次了…?

在家人重病下,年輕照顧者面臨原本參與約會、社交的時間,受到挪動甚至剝奪,以騰出心力時間陪伴家人。面臨抽身困難,不得不在收到朋友聚會邀約時,跟朋友們說聲:「拍謝!下次再約…」,但實在擔心,這段感情能夠承受多少「下次」呢?我下次還會被揪、被記得嗎?會不會因爲這次拒絕,我們的關係就疏遠了呢?這份對於情誼「脫節」的擔憂逐漸形塑而成,甚至累積成愧疚感。

身兼照顧也直接衝擊到與親友相處的品質。除了社交時間受到壓縮,已累積龐大體力負荷下,也使照顧者難以好好投入於其他人際相處,甚至會因爲自己的「享樂」、「放鬆」卻沒有守護在重病親人身邊,感到有負擔、罪惡感。

照顧者的「脫節」也體現於,長期處在疾病經驗中,與親友生活產生落差。照顧者投入各種瑣碎的事務與流程,且可能長時間往返家裡與醫院,處於相對封閉、單調而規律的環境中,這些體驗往往是獨特卻也孤單的,並參雜着對於疾病與生死的焦慮感。有別於身邊朋友生活的多采多姿,充斥着有趣、成就、刺激等等元素,在彼此難以產生共鳴的情況下,話題難有交疊,可能使關係逐漸疏離,照顧者可能會產生難以被理解的感受。

1. 想靜靜又想被關心?釐清自己人際中的真正需要

兼顧陪伴家人以及生活中各項事務,已感到心力交瘁,面對人際社交形成的感受,往往是有些矛盾的。面對人際當中的不確定,是否可以如實展現自己的疲憊?別人會想聽這些瑣碎的「陪病」話題嗎?有時勉強出席,感覺好像只是「爲去而去」,戴着面具跟別人相處,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好好休息、消化…

這時,可以試着思考當前自己對於人際相處的期待是什麼:

辨識需求:現在的我,想要一個人好好休息靜靜,或者跟朋友玩樂耍廢?

篩選對象:哪些朋友可以讓我好好放鬆?哪些朋友比較可以聽我說心事?

表達期待:面對照顧處境,若是對方不知道怎麼關心自己,我可以表達,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例如,我想要你靜靜聽我說,可以告訴我哪些地方做得不錯、看到我付出哪些努力、我很棒的特質,但不需要給建議或教我什麼。

爲選擇負責:面對別人邀約,我真的想去嗎?如果不太想去,或者感覺有潛在壓力,那我可以接受自己「因爲看重這段關係,而選擇出席,但可能很難完全輕鬆自在」嗎?我可以爲我的情緒與選擇負責嗎?

若是急於立刻迴應別人的邀約、照顧他人的期待,也會少一些空間去看見:「出席與否」不一定與「是否在意彼此」直接相關,用哪些方式同樣可以表達這份重視?除了「尋求被體諒」,我還希望這段關係有哪些可能性?在彼此生活中經歷困難時,如何可以相互調整,仍能彼此保有連結,是需要關係雙方共同努力的。

2. 在疾病中撐起一片小天地:「替代方案」的重要性

有時候,在被各種任務壓得喘不過氣時,不知不覺間,容易將各個行程當成是彼此互斥衝突的。例如,在伴侶關係中,需要陪伴家人回診,不得不犧牲掉與伴侶約會的時間,只能二選一。可以試着與伴侶訴說目前需要陪伴家人的處境,並覈對彼此對於當前困境下,彼此的想法、限制與期待是什麼。

伴侶彼此釐清雙方真正需要什麼,並試着共同協商出可能的「替代方案」是值得嘗試的。你們可以一起回顧,尋找在過去兩人相處中,彼此所注重的是什麼,例如,一方喜歡專屬的相處時光,一方喜歡深刻的話語交流;而相處形式,可以如何調整,以對應彼此的期待?如同《媽媽得了癌症》影片中,男主角因分擔治療開銷,暫時無法實現陪女友出國旅遊的承諾,如何能夠彼此調整,仍能維持保有深刻交流、屬於彼此的感覺?重點在於關注於瞭解雙方的需求,有意願得彼此調整,帶着創意、有趣的眼光,爲約會激發不同可能性。

以上討論,也可以適用於照顧者與生病親人的相處,關係可以不設限於「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或者僅限於疾病、治療、身體感受等話題,而是可以練習這段時光裡,彼此互相交流、認識對方生活中喜歡的、有興趣的事物,試圖在緊繃的疾病氛圍下,彼此撐起一個空間,打開對關係的好奇,爲相處注入不同色彩。

3. 共同面對彼此的失望,也是一種關係的靠近

疾病照顧歷程中,常觸碰到的情緒是「失望」。失望也可能出現在病人與照顧者以外的關係,身兼了不同重任下,在不同關係中往往面臨分身乏術與失控,照顧者可能承受他人對自己的失望,例如,女友對於男主角無法履行承諾而失望;照顧者也會對於他人感到失望,例如男主角對於女友無法看到他的盡力、體諒他的爲難而失望。

許多人認爲「失望」是具有破壞性的,畢竟無法讓重要的人感到滿足、開心,或者受到對方的支持,會讓關係產生一種動搖、難以信任或依靠的感覺。然而,失望背後也有某些期待存在着,渴望被理解與聽見,若是能夠在接收到關係出現失望情緒時,不需要馬上武裝起來,立刻解釋或者指責對方,打開內心嘗試聆聽彼此的想法、詢問未被迴應的「希望」,或許有機會各退一步、彼此澄清真正要表達的話語,而不一定要透過既定形式來滿足彼此。

「失望」並不一定來自於關係中的雙方做錯了什麼,而是在面對唐突而巨大的疾病到來,過往熟悉的默契與相處方式受到影響,進而產生關係的震盪。這需要勇氣共同消化、攤開對彼此不舒服的感受,即使最終難以完美迴應最初的期待,但因爲被陪伴、尊重了這份失望感受,關係可能反而更爲靠近,而不至於使關係落入各自委屈與隱忍的境地。

4. 透過諮商會談,成爲你的樹洞

陪病經驗相當獨特,面對人際與自我需求的左右爲難,箇中滋味是你無時無刻都體會着,當中有些勉強、爲難的心情,親友可能無法輕易理解,或者給予合適的迴應,也或者礙於身分、擔心造成他人承接的負擔,而難以忠實表達自身感受。

你可以透過尋求諮商會談,透過這段專屬的空間與時間,好好安放照顧歷程中的心情起伏。透過諮商關係,你的感受會得到接納,撥開任何價值批判,尋找因應疾病風暴的力量,回到現實中持續支撐自己。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從【媽媽得了癌症】談年輕照顧者的處境:生活不是隻有照顧重病親人!如何守護其他重要人際關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