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煉丹”到“開店”:大模型應用商店,能否解開國產AI的“商業化焦慮”?
硝煙未散,但戰場已經悄然轉移。
近年來,隨着國產大模型經歷了初始的探索與興起,一個更現實、更緊迫的問題浮出水面:當技術熱潮褪去,AI如何變成實實在在的生意?
此刻,一場從"煉丹"到"開店"的轉變正在悄然上演。多家大模型公司提出了“大模型應用商店”這一構想。
在這個構想中:用戶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像逛超市一樣,挑選和調用來自不同公司的大模型,完成繪畫、寫作、編程等多樣化任務。
這場集體轉向,更像是一次面對現實的自問:我們如何將手中的AI能力,轉化爲看得見的商業價值?這個被精心打造的“應用商店”,能否解開國產AI行業共同的“商業化焦慮”?
“騾子”還是“馬”?得拉出來遛遛
應用商店的構想很美好,但普通用戶最關心的,還是這些模型的實際表現。
“跑分高的模型,不一定懂‘小紅書’。”一位自媒體運營者的感嘆,點出了模型從技術到應用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以撰寫一篇小紅書風格的探店文案爲例,這個任務要求對“出片”、“氛圍感”、“打卡”、“yyds”這類網絡熱詞和社區語境的精準拿捏。
行業測評顯示,不同模型表現差異顯著。以Kimi和文心一言爲代表的模型,能很好地理解並運用這些網絡語言,生成的內容稍加修改就能直接發佈。
而另一些模型,儘管在專業性問題上對答如流,此刻卻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交出的作業要麼過於書面化,要麼充滿了模板化的生硬感。
文生圖則考驗模型的“想象力”與“文化底蘊”。讓AI生成一張“賽博朋克風麻辣燙”圖片,融合未來科技與中式市井,挑戰不小。
得益於海量中文語境訓練數據,國產模型更能抓住精髓,在熱鬧煙火氣中巧妙融入賽博元素。而一些國外頂尖模型在理解特有文化符號時可能出現偏差。
國產模型在處理本土文化元素上的優勢,正成爲其特定場景下的核心競爭力。
若說文案、繪畫還在“表達”層面,那代碼生成與工具調用,纔算觸及AI的“執行力”,這是它能否成爲生產力工具的關鍵。
在2024年4月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演示了其文心智能體平臺的能力。
用戶只需說“幫我分析市場趨勢並做成PPT”,高級智能體便能理解任務,調用知識庫和工具,完成數據蒐集、分析、圖表生成到PPT排版的全過程。
這代表了AI應用,完成了從“聊天夥伴”向能自主規劃、完成複雜任務的“數字員工”的進化。
這無疑爲大模型應用商店的未來,描繪了更具想象力的圖景。
擠進商店,然後呢?
即便應用商店真的來了,連接技術與用戶的開發者,仍要面對一串棘手的選擇題。
“我們初創公司,選哪個大模型API,先看成本和速度。”一位AI應用創業者的話道出小團隊心聲。“模型再強,API太貴或太慢、常宕機,我們也用不起。”
2024年5月的價格戰中,字節跳動、阿里雲等相繼把核心模型API價格砍到“按釐計價”,部分降幅超95%。
對開發者來說,這無疑是好事。低成本意味着更多試錯空間,當成本門檻降低,開發者的目光投向更遠處。
一位開發者表示,“我們選擇一個平臺,不只是選模型,更是選生態。這個生態裡有沒有足夠多的用戶?有沒有開發套件?有沒有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這些更重要。”
頭部平臺也正努力向“生態服務商”轉型。試圖回答開發者:我憑什麼選你?
阿里雲“百鍊”平臺整合模型、雲計算資源、開發者工具鏈,並提供流量扶持。百度“文心智能體平臺”主打“三步零代碼”低門檻開發,讓非技術人員也能快速創建應用。
然而,機遇與挑戰並存。“應用商店門檻低,壞處是大家都擠在一個賽道。”另一位開發者冷靜指出。怎麼在“千店一面”中出頭,是最大焦慮。
更深層焦慮來自商業模式的懸而未決。目前多數AI應用仍處“燒錢換用戶”階段,成熟盈利模式待探索。
“按token收費”對開發者友好,但如何向C端用戶收費?平臺的分成比例應該是多少?企業級服務如何定價?
這些問題如迷霧般橫亙在前。商店的門可能打開,但如何讓生意長久做下去,是共同難題。
“統一市場”與“獨立王國”的博弈
跳出具體的產品與開發者,大模型應用商店的背後,是一場關於“入口”的暗戰。
國產大模型公司普遍面臨巨大商業化壓力。單純賣API或做私有化部署,市場接受度和規模化速度有限。
李彥宏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只有當AI原生應用足夠豐富,才能真正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大模型的價值才能被充分釋放。”
換言之,只有構建應用商店,聚集海量用戶和開發者,跑出幾個爆款應用,讓AI真正融入生活,價值才能落地。
這場關於商店的構想,被許多觀察者視爲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市場”之爭的重演。平臺方爭奪的不僅是API調用量,更是AI時代的“超級入口”。
誰的平臺能聚集最多用戶和開發者,誰就更可能定義交互方式、分發規則和商業標準,成爲AI時代的安卓或iOS。
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我們能看到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一條是“大一統”的平臺模式。 以阿里、百度等巨頭爲代表,利用其優勢,打造包羅萬象的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
另一條是“小而美”的精品路線。新銳公司專注打磨模型核心能力和產品體驗,通過一兩個“爆款”應用直接觸達用戶,構建用戶壁壘,走“小而美”路線。
這兩種模式未必是對手。虎嗅網的一篇分析認爲,它們很可能長期並存,甚至相互交融。
從“煉丹”到“開店”,國產AI正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大模型應用商店”,或許還帶着模糊的輪廓,但方向已越來越清晰:用戶要實用,開發者要機會,平臺要生態。
這條路纔剛起步,答案或許要交給時間,但至少,行業已經邁出了從“技術”到“價值”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