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瓜到西瓜,為何有人看到瓜類就反胃?心理師從飲食習慣看見人心裂痕
圖/pixabay
文/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
「告訴我你吃了什麼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法國美食鑑賞家布立雅沙瓦雷(Brillat-Savarin)一語道破飲食與人心的連結。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飲食習慣表面看似個人選擇,實則是成長背景、家庭文化、價值觀,甚至內心脆弱的縮影。從餐桌上的選擇與偏好,不僅能看見一個人的味覺喜好,更能洞察心理需求與關係中的隱性衝突。
被強迫餵食的陰影,藏在成年後的反胃中
有些成人光看到瓜類食物就反胃,從苦瓜到西瓜無一能接受。林萃芬指出,追溯原因,往往是童年時被家人以高壓方式強迫餵食,原想糾正偏食,卻適得其反,種下更深的抗拒。這樣的經驗不只形塑飲食偏好,也成爲親密互動中難以察覺的障礙。
壓力讓你吃下情緒負擔
壓力來襲時,壓力賀爾蒙會刺激食慾,讓人特別想吃高油脂、高糖分的重口味食物。加班過後忍不住麻辣鍋、燒烤、甜點蛋糕的誘惑,成了慰藉心靈的出口,卻也讓血糖劇升劇降,使情緒更不穩。研究指出,高糖飲食易讓兒童與青少年出現過動、攻擊或專注力下降的表現,而均衡蛋白質飲食後行爲可明顯改善。
餐桌上的「關心」,怎麼變成壓力?
當兩個飲食文化差異很大的家庭結合,日常餐桌常成衝突起點。一方強調養生健康,一方重視口腹滿足,「你太胖了,不能再吃」、「膽固醇太高了,別碰那道菜」,原是關心,卻讓愛成了無形重擔。
「過度補償」心理,讓食物成爲心靈出口
林萃芬提醒,童年時渴望卻得不到的食物,長大後容易過度補償,無法抵抗誘惑。有人因童年無力負擔麪包甜食,成人後反而爲此花光積蓄。當這樣的人遇上從小省吃儉用的另一半,飲食消費觀的衝突便一觸即發。
味覺變化藏着年齡的秘密
隨年齡增長,甜、鹹味覺反應退化,讓許多年長者更愛重口味食物。林萃芬指出,這也是爲何銀髮族飲食口味偏重的原因。
餐桌上的小習慣,藏着大秘密
每個人對食物的偏好,背後都有故事:
✽ 不吃毛茸茸、軟滑滑的食物,如秋葵、桃子、果凍;
✽ 無法接受食物味道混雜,鹹甜、酸苦交融或湯汁滲入炸物都讓人崩潰;
✽ 不吃看不見內餡的食物,如包子、水餃、香腸,擔心「暗藏不明物體」;
✽ 完美主義者對食物與餐盤擺設、色彩搭配都有高要求,賞心悅目是最高原則。
追劇配零食,看似無害的紓壓公式
邊追劇邊吃零食,讓人不知不覺中吃進大量垃圾食物。林萃芬提醒,這樣的紓壓方式傷身之餘,也成了情緒與健康的隱形殺手。
食物供應與女性美標準的隱性連結
心理研究發現,食物充裕或匱乏直接影響女性審美標準:資源匱乏時,豐滿象徵富足健康;資源充裕時,纖瘦反而成爲主流。從小到大的審美灌輸影響女性身體評價,負向身體意象常促使以極端飲食控制追求「完美身材」。
飲食,從來不只是果腹,它映照出我們的成長、渴望、恐懼與愛。學會理解彼此餐桌上的選擇與禁忌,也許,能讓愛迴歸純粹,不再讓餐桌成爲無聲的戰場。
本文節錄:【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