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傳播角度看,嫦娥六號月壤面向公衆展出的意義

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一份特別的展品吸引了衆多目光,那就是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2024年6月25日從月球背面帶回來的75毫克月壤。

這也是落地不到半年的嫦娥六號月壤首次與公衆見面。往常月壤這類科研資源通常僅在科研單位內部流轉,普通公衆很難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次月壤展示,可以說在科研與公衆之間搭建起了一座特殊的橋樑,在科學傳播方面有着深刻含義。

爲什麼這麼說?

對大多數公衆來說,對月壤的關注和了解更多在於其科研價值。中國嫦娥計劃迄今爲止六次成功探月活動,堪稱人類航天史上的璀璨篇章。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在不同位置採集的樣品,對於研究月球形成乃至太陽系的演化歷史都極爲重要意義,也進一步點燃了科學界深入探究月球的熱情。就在這次博覽會期間,2024年11月15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與《科學》雜誌發表文章,他們利用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樣品,揭示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岩漿活動,這一年齡填補了月球玄武岩樣品在該時期的記錄空白。

長期以來,這些前沿科研成果的傳播與公衆參與度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公衆對嫦娥系列任務的認知僅停留在新聞報道的表面,對於科研過程、成果細節以及未來意義往往缺乏深入瞭解,甚至,科學和科普界獲得嫦娥計劃的相關消息,也只能依賴嫦娥計劃科學家們在新聞發佈會提供的有限信息。其實,像嫦娥計劃這樣偉大的航天成就,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意義值得挖掘並傳播給公衆,而這些都需要航天科學家在科學傳播方面進一步努力和嘗試。

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作爲一個面向公衆開放的大型科技展覽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受衆覆蓋面。月壤在這裡展出,讓公衆有機會近距離目睹原本只是存在於“科研深閨”的神秘樣品,可以極大激發公衆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當公衆親眼看到月壤那獨特的色澤與質地時,內心深處對宇宙奧秘的嚮往被瞬間點燃。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科學精神的傳遞。

這次和月壤一起展出的,還有嫦娥六號任務着陸上升組合體、返回艙、降落傘、移動相機、月面國旗等珍貴實物,爲公衆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和了解我國探月工程成果的機會。通過專業人員的講解、多媒體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公衆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與科研相關的思考與討論中來。

對於青少年羣體而言,月壤展陳以及相關科普活動的意義更爲重大。青少年正處於價值觀形成與職業理想塑造的關鍵時期,親眼所見的月壤以及深入瞭解的航天科研成果,能夠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航空航天事業的魅力與成就。這將極大地激發他們對航空航天領域的興趣,在他們心中種下探索宇宙的種子。許多青少年可能會因此立志投身航空航天事業,爲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儲備後續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次月壤展陳,對於推動公衆參與前沿科研進展,與科學家們進一步互動,還有着重要的意義。科學素養已成爲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公衆能夠深入參與到科研相關活動中時,他們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精神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這將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進步。而且公衆的一些奇思妙想或關注點,可能會啓發科研人員從不同的方向去探索研究,從而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科研思路與成果。

所以,從科學傳播的角度看,這次博覽會上的嫦娥六號月壤展陳爲公衆參與科研進展提供了一個精彩的範例與良好的開端。我們應以此爲契機,不斷探索創新,讓更多的公衆能夠走進科研的世界,讓科研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成爲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共同推動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