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生態到文化,尼泊爾友人:我見證了雪域高原的非凡發展!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尼泊爾阿尼哥協會第一副主席薩爾波塔姆·什雷斯塔8月20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西藏自治區的成立具有重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對該地區的跨越式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章回顧稱,尼泊爾同中國西藏、尤其是拉薩之間的商業和文化往來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一代又一代來自加德滿都谷地的尼瓦爾商人在拉薩及周邊地區旅居,並將這裡的所見所聞傳播到故鄉。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加深了加德滿都人對西藏的認知,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片充滿奇蹟、歷史悠久的土地。

2008年,作者第一次開啓拉薩之旅,穿越了西藏的廣袤大地,對這片土地有了更透徹的瞭解。此後,作者至少五次來到這裡,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瞭解西藏的非凡歷程。

幾個世紀以來,西藏的經濟發展一直受到險峻的地理環境、崎嶇的地形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的阻礙。這幾十年來,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面貌煥然一新。

西藏是如何取得快速發展的?

西藏是如何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取得快速發展的?文章進一步分析稱,很顯然,西藏自治區的成立爲這一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得益於中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西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在這一跨越式發展的背後,三大關鍵戰略起到巨大作用。

首先,社會穩定是西藏發展的基石。

西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擁有不同社羣和多種宗教。

中國中央政府一直多措並舉促進和諧發展。西藏大力確保各民族在團結互助的基礎上共同繁榮發展,已經成爲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典範。

其次,以經濟發展促進共同繁榮。

經濟發展非但不會褻瀆過去,反而有助於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隨着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並不斷髮展,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因爲貧困而產生的不公正現象逐漸消失。

鑑於西藏生態脆弱、資源有限,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爲繼,中央政府採取了多管齊下的創新舉措。一是由中央政府提供直接的財政支持,並輔以多省市對口支援,爲西藏提供所需資源。二是戰略性地擴大本土產業規模,確保西藏特色產品能夠進入全球市場。三是開發可持續的生態旅遊,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第三,讓西藏文化遺產煥新煥彩。

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藏文化呈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古老的寺廟得到精心修繕,宗教信仰自由獲得充分保障,藏傳佛教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唐卡藝術傳承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史詩鉅著《格薩爾王》煥發新生。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藏學研究迎來廣闊空間,傳統藏醫與現代醫療融合發展,並獲得全球認可。

這塊曾經偏僻落後的邊疆地區如今已經取得全面發展,充分彰顯了成立西藏自治區的遠見卓識。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致力於促進穩定、以創新驅動增長、助力文化振興,改寫了這片土地的命運。

文章最後強調,西藏向世界展示了團結、遠見和治理如何改善一個地區及其人民的生活水平。

(英文原文刊發於《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 朱萍)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