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捷運廣播到導航語音」爲何都是女聲?原來「誰來提醒你」早已被設計好!
▲日常生活中,許多自動語音幾乎清一色是女性聲音,這種「理所當然的設計」背後,其實反映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潛在想像。(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搭電梯時聽到「門即將關閉」、捷運裡廣播「請小心月臺間隙」、路邊的ATM提醒「請投入紙鈔」……日常生活中,這些自動語音幾乎清一色是女性聲音。許多人或許從未細想過,但日本《朝日新聞》近期報導指出,這種「理所當然的設計」背後,其實反映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潛在想像,也揭示科技如何延續文化中的無形偏見。
《朝日新聞》報導表示,根據日本熱水器製造大廠林內的資料顯示,附帶語音功能的熱水器遙控器自1998年開始販售,從一開始就是使用女性聲音,從未採用男性語音。原因之一是電梯、巴士、棒球場、競選宣傳車等場合也多采用女性聲音;另一方面,若女性在洗澡時突然聽到男性聲音,可能會感到驚嚇,因此決定採用女聲。
電梯、導航系統……女聲壓倒性多數電梯、手扶梯、售票機、冷氣機、車用導航等各種設備的語音導引,大多數都是女性聲音。
日立大樓系統在1981年推出自動語音電梯時,聲音也基本上是女性。不過,公司坦言,「爲什麼是女性聲音,並沒有明確理由。」目前的系統可以透過設定切換成男性語音。
大型車用導航製造商先鋒的產品,自1990年首次上市以來,導航聲音同樣是女性。負責人表示,「公司內部反覆測試後,認爲女性聲音比男性更容易聽清楚,因此決定採用。」不過,近年也推出了可選擇男性聲音或知名聲優聲音的機種。
至於在疫情後廣泛普及的自助結帳系統,製造大廠則表示,2006年上市時,考量「親切感」而採用女性聲音。雖然技術上可切換爲較低沉的聲音,但至今沒有更換的案例。
公共交通工具的導引語音也多爲女性聲音全日空航空(ANA)的機內廣播,在起降等場景會使用購買的女性聲音。公司發言人解釋:「可能是受到許多女性空服員活躍的影響。」 JR東海的新幹線車廂廣播,則混合使用專業女性播音員錄製的聲音,以及購買的性別不明合成音,至於爲何採用,官方表示原因不詳。女性聲音比較好聽懂?
那麼,女性聲音真的比較容易聽懂嗎?
一般來說,成年男性聲音的頻率大約在120赫茲左右,女性則約爲200赫茲,頻率越高聲音越尖。
愛知淑德大學小林まおり客座研究員(聽覺心理學) 表示,確實有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聲音較容易聽清楚,但差異普遍很小。「不能斷言女性聲音就一定比較好聽懂。說話者個人差異更大,而且根據語言不同也可能有所差異。」
鐵路的性別聲音分工也有刻意區分男女聲音的案例,例如鐵路。
東京地鐵在所有車站月臺上,將上行列車(A線)廣播設爲女性聲音,下行列車(B線)則爲男性聲音,目的在於讓包含視障人士在內的乘客能更清楚分辨。
另一方面,列車停靠站、車門開閉、各種禮儀宣導等自動廣播(日、英雙語)則統一使用女性聲音。而在部分路線中,若遇到緊急情況(如急煞、停駛),日文廣播會改用男性聲音。
JR北海道則採取在來線月臺使用女性聲音、新幹線月臺使用男性聲音,以避免轉乘時造成混淆。 近鐵(大阪)在2016年3月導入自動車內廣播時,爲了區分語言,日本語使用男性聲音,英語則采女性聲音。
「照顧型聲音」與性別定位立命館大學阪田謙司特任教授着有《聲音與音的社會史》,並將日常生活中擔任導引的聲音稱爲「照顧聲」。他分析女性聲音偏多的原因之一,是因爲在自動化之前,電梯或巴士內的播報工作本來就是由女性擔任,這種習慣被沿用到機械語音之後。
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社會潛意識中「女性是照顧他人的角色」。阪田教授指出,「機械是輔助人類的存在,這與當今社會對女性的定位相似。由於社會已經內化這種性別角色分工,因此多數人對女性語音不會感到違和。」
相對地,他也指出,男性聲音多與「警告」連結。
舉例來說,火災警報系統 在偵測到煙霧或熱度時,會用女性聲音提示;但若火災確定發生,則必須切換爲男性聲音,這是日本總務省消防廳公告所規定的。消防廳相關人員解釋:「雖然不清楚制定過程,但可能認爲要促使人們迅速避難,男性聲音更有效。」
AI語音的性別疑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9年在一份關於AI助理語音的報告中,指出初始設定多爲女性聲音,這可能會加深性別偏見。報告警告,「這種設計強化了『女性溫和、順從、總是想幫助他人並帶來愉悅』的刻板印象,並且只要透過按鍵或語音就能夠『命令』女性,將這一概念固定化。」
自動語音已成爲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從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到家庭設備,無形中塑造了大衆對「誰該提供協助」的刻板印象。專家提醒,這並非單純的設計巧合,而是性別角色在社會中被潛移默化再現的結果。隨着人工智慧與語音科技持續普及,未來如何設計更具多元與平等意識的語音選項,將成爲值得思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