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嫁妝必備到客製潮鞋 臺南百年木屐店堅持手工傳達溫度
日式木屐(第一排)鞋底爲兩齒,夾腳點在正中間,與臺式木屐(第二排)一字拖的款式。圖/臺南市觀旅局提供/張耘書拍攝
木屐是臺灣早年常見的衣着用品,位於臺南市西門路二段的振行鞋行,是目前全臺少數仍手工製作木屐的老店。創辦人郭全祿於日治時期向日本師傅學藝,並於打棕街(今忠明街)開業,至1930年代,第二代郭澤根在西門圓環設店,現由第三代郭宗興接手。他自小耳濡目染,在父親嚴格要求下磨出好手藝,對木屐工藝懷抱深厚情感。
市府觀光旅遊局長林國華表示,木屐在臺灣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即是先民日常用品,日治時期更普及使用。由於臺灣氣候溼熱、降雨頻繁,木屐材質透氣吸溼、鞋底厚實,方便行走於泥濘地,是戰後家庭的必備鞋款。振行鞋行過去盛極一時,曾擁有6、70名師傅,單日銷售兩三千雙,訂單遍及金門、馬祖及澎湖。
郭宗興說,臺南人對木屐特別重視,過去嫁娶時,嫁妝中必備木屐壓箱,象徵財富興旺,俗語說「穿木屐好賺食,金銀財寶滿大廳」。至今仍有長輩爲子孫備嫁妝選購木屐。道教科儀中,道士登棚拜表也須穿木屐,象徵「步上雲天登天闕」,每年仍有上千雙木屐供應儀式所需。
隨着塑膠製品興起、藍白拖流行,木屐一度沒落。直到塑化劑事件引發民衆對健康的關注,木屐才漸漸迴歸視野。郭宗興順勢將傳統木屐結合保健與時尚,推出能順應腳底與拇趾弧度的手工款式,改善步姿。他還在鞋跟設計雕花,開發機能款、時尚款,提供客制服務,吸引不少企業主親訪訂製。
他說,木屐製作程序繁瑣,從選木、陰乾、短切割、倒角、雕刻、刨、燒磨、黏合等,依鞋型需10幾到30幾道工序,鞋臺還須配合文工尺寸。每雙木屐皆量腳訂製,與觀光區販售的制式商品大異其趣。儘管無法量產,他仍堅持手工製作,傳遞木頭的溫度,也守護逐漸失傳的工藝。
臺南市觀光旅遊局今年推出「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邀請作家張耘書與鄭佩雯走訪各類職人,挖掘其生命故事,透過在地視角呈現臺南人的生活精神與態度,也提供不同面向的創意遊程。
天狗木屐(左)據傳是幕府時代武士比武時所穿,右爲藝妓木屐。。圖/臺南市觀旅局提供/張耘書拍攝
許多木屐都有特別的故事,歡迎來府城百年木屐老店買木屐、聽故事。圖/臺南市觀旅局提供/張耘書拍攝
木屐製作的技藝今已傳承給第四代郭品嫺。圖/臺南市觀旅局提供/張耘書拍攝
振行鞋行是臺灣少數手工木屐製作業者,也是百年木屐老店。圖/臺南市觀旅局提供/張耘書拍攝
第三代負責人郭宗興與鄭百齡夫婦。圖/臺南市觀旅局提供/張耘書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