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檢警到AI變臉 全民如何在詐騙戰場自保?
▲自古以來,詐騙行爲便如影隨形地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圖/視覺中國CFP)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自古以來,詐騙行爲便如影隨形地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早期的當面行騙、僞造文書,到現代利用電信與網路進行精密操作,詐騙手法隨着科技進步不斷翻新,其本質始終是相同的——用謊言包裝信任,騙取他人財物。然而,面對這場看不見的戰爭,政府與民間的因應是否足夠?我們又該如何自保?
詐騙的演化軌跡 三個時代的變貌
根據臺灣近十年詐騙手法的變遷,可以大致分爲三個階段:
一、傳統詐騙期(2013–2016) 這一時期以電話詐騙爲主,套路話術明確,受害者多爲中老年人。常見手法如假冒檢警要求匯款、假客服通知費用異常、假中獎需先付手續費,甚至以親人遭綁架爲由勒索贖金。此時期雖以人力爲主,但影響已相當廣泛。
二、數位轉型期(2017–2020)社羣平臺興起後,詐騙手法開始轉爲線上操作,進一步降低門檻並擴大影響力。此階段出現大量假投資、假交友詐騙,並仿冒購物網站或Line客服騙取帳號與驗證碼。詐騙逐步邁向「自動化」、「量產化」,對民衆造成更大威脅。
三、AI與演算法詐騙期(2021–2025)生成式AI、Deepfake技術與短影音平臺迅速發展,使詐騙手法更擬真、更有針對性。AI模仿親友聲音、假幣投資平臺、社羣短影音誘導連結、虛假徵才與地下換匯等,已讓詐騙滲透至年輕世代。這是現階段最具挑戰性的「智慧型詐騙」時代。
臺、日、美三國的比較 案件數、損失與對策
以2023年爲例,臺灣年均詐騙案件約5萬件,平均每案損失約10萬至20萬元新臺幣。日本案件雖僅約2萬件,但每案平均損失高達60萬臺幣,受害者以高齡者居多。美國則因人口與平臺數量龐大,2022年共通報256萬件詐騙,平均每人損失450美元,總額高達數百億美元。
這些數據顯示,臺灣詐騙高頻低額、日本低頻高額、美國則是全面普遍化。每國社會結構與詐騙策略各異,卻無一倖免。
臺灣的對策與困境
臺灣政府在打詐方面已投入不少努力,包括推動「打詐五法」、導入AI監控、整合金融與通訊平臺資訊、成立「打詐國家隊」與民間合作等,並針對不同族羣進行分衆宣導。
爲何民衆仍普遍感到「政府做得不夠」?因爲(1)手法日新月異,平臺反應緩慢:詐騙進化速度快過執法與平臺應變速度,形成「偵防落差」。
(2) 刑責過輕,無法嚇阻:相較美國動輒10年以上的刑期,臺灣刑罰普遍偏輕,難以對詐騙集團產生實質威嚇。
(3)金流封鎖不力:詐騙所得能快速洗錢轉帳,若能強制銀行對可疑款項暫緩出帳,例如延後3個工作天,可大幅提升追回率。
(4) 報案迴應機制不足:警政署雖設有平臺,提供受理案件的查詢,但是許多受害者並不知道,大多人反映報案後就了無音訊。警察機構若能主動提供案號、追蹤進度,並自動回覆報案人,民衆信心將明顯改善。
結語 反詐需要全民行動
詐騙集團的本質是利字當頭,若能在金流上「斷水源」,在法律上「重懲處」,在制度上「快應變」,纔有機會扭轉現況。
如果現在金管會能立刻下令要求金融機構,將所有匯入帳戶的金錢留置三個工作天之後,才能進行提取現金或轉帳的行爲。這個行政命令,一定會使打詐的效果立即倍增,因爲受害者和檢警都能有更多的時間,截斷詐騙集團的金流,並追回受害者的金錢。
但是,更重要的是,詐騙防治不僅是政府責任,更需要全民警覺與合作。畢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資訊戰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也可以是防詐的一員。防詐的成敗,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
▼《2025 ETtoday斥詐風雲論壇》總統賴清德(中)親臨會場發表談話。(圖/資料照 )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