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工出口區到前鎮社區 她們的生命故事
加工出口區的女性勞動者爲臺灣經濟起飛提供動能。(圖片提供/劉美珠)
【◎文/李曉萍 ◎攝影/Carter、Naru ◎圖片提供/劉美珠、葉素卿、鄭蔡秀燕、洪保鳳】
1966年,全世界第一座加工出口區在高雄前鎮成立,吸引外商來臺設廠,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南部各縣市鄉村的勞動人力前來,短短十年間,園區從業人員中女性就佔了5分之4,她們撐起加工出口業一片天,是臺灣經濟奇蹟的幕後推手。
藍色制服是加工出口區女工的集體記憶。(攝影/Naru)
從農村少女到城市女工:藍色制服下的青春歲月
「當時聯誼都約在加油站集合抽鑰匙,而且聯誼對象是有條件的,一定要騎野狼125。」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簡稱HISP)計劃前鎮草衙區專案經理林心乙轉述加工出口區阿姨們的少女時代。前鎮女路的第一站,從公車站后街旁的中油前鎮加油站出發,這裡緊鄰公車站,是70年代女孩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的起點。她們從這踏往藍領工薪階級的道路,也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懷抱着青春的粉紅色夢想。
中油前鎮站是加工區女工們約會聯誼的起點。(攝影/Carter)
從前的加工出口區女子宿舍,約可容納一千多人,內部有餐廳、福利社等。(圖片提供/葉素卿)
加工出口區現已更名爲高雄前鎮科技產業園區。(攝影/Carter)
樸素方正的水泥建築是加工區的女子宿舍。歲月在牆面留下痕跡,它曾默默陪伴着剛到城市打拚的女孩們,渡過她們既緊張又期待的起點。(攝影/Carter)
中山大學HISP計劃前鎮草衙區專案經理林心乙邊導覽邊述說「二十五淑女事件」這段歷史,她說:「當年旗津的年輕女工們因害怕遲到而領不到全勤獎金,明知超載也要擠上渡輪。」(攝影/Carter)
從工廠走進家庭與社區:前鎮女人的下一個篇章
當時女工們的生活與娛樂相對簡單,閒暇時,喜歡到當時宿舍附近最熱鬧的「銀座街」(鎮華街138巷)和前鎮街逛逛,買衣服、做臉美容,偶爾看場電影。有些女孩邂逅人生的另一半,從此落地生根,從工廠走進家庭與社區,續寫另一個篇章的精彩。
當時女工們最愛來鎮華街購物,附近有西裝店、鐘錶行、金飾店、百貨行和電影院。(攝影/Carter)
鄭蔡秀燕婚後與先生共同經營鐘錶行。(圖片提供/鄭蔡秀燕)
洪保鳳年輕時曾在銀座街經營美容店,後來轉而投身社區照護領域。目前擔任高雄市前鎮區鎮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成爲在地社區照護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圖片提供/洪保鳳)
※延伸閱讀:從高雄第一條女路出發 穿梭哈瑪星尋找她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前鎮加工區女性身影 藍色制服下的花樣年華
※延伸閱讀:在地人帶路,尋找老前鎮的巷子內古早味
•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捷興二街18號
電話:(07)531-5867
官網:打狗文史再興會社、FB: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 國立中山大學前鎮草衙區研究團隊
FB:前草創創生活節
※更多性別議題、女性權益資訊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
官網、FB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