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驗證轉向商業運營,深藍航天完成近5億元B4輪融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孫燕 上海報道

繼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之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3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深藍航天方面瞭解到,近期深藍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總規模近5億元人民幣。

本輪融資由泰山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旗下泰安遠望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領投,資金將重點投向“星雲”系列可回收液體火箭的研發攻堅與商業化落地。

深藍航天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星雲一號”火箭已進入發射倒計時,計劃於今年擇機執行首次入軌、垂直回收雙驗證。該火箭具備快速維護、再次發射的能力,可以響應低成本、高可靠、高頻次的發射需求。此外,深藍航天在研的另一款大型液體可回收複用火箭“星雲二號”計劃於2026年首飛。

國內首款商業化可回收複用火箭年內發射

在商業航天領域,可回收液體火箭技術被視爲未來關鍵。其不僅能夠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提高發射效率,爲衛星部署及深空探測等提供更多可能性。

深藍航天專注於液體可回收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的研發,研發出了國內首款商業化可回收複用火箭“星雲一號”。

“星雲一號”火箭採用兩級構型,一級採用九臺雷霆-R液氧煤油發動機並聯,二級採用1臺真空版雷霆-RV液氧煤油發動機。通過液氧煤油開式循環發動機,實現一級火箭的回收和重複使用。

回收方面,垂直回收和筷子夾火箭(機械臂捕獲)是目前兩種主要的火箭回收技術路徑,“星雲一號”採用垂直回收形式。

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深藍航天掌握了火箭垂直回收的關鍵技術,包括精確制導、着陸緩衝、姿態控制等;也已成功進行了多次火箭垂直回收飛行試驗,包括公里級VTVL(垂直起飛、垂直降落)垂直回收飛行試驗,驗證了火箭回收技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我判斷這兩種技術會並行存在,各自對於不同的火箭類型、火箭大小、應用場景有適用性。”深藍航天CEO霍亮此前在2024無錫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大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燃料方面,商業航天業內存在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兩大主流技術路徑。

霍亮告訴記者,這兩種技術路徑有各自的應用場景。目前來看,液氧甲烷在星際旅行,如送人類到火星、登陸和開發火星方面有更廣泛的應用。“我們堅信液氧煤油火箭可能在近地軌道的運輸中有更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所以我們採用了液氧煤油的技術體系和路徑。”

“多條腿”走路

“本輪融資恰逢中國可回收火箭從技術驗證轉向商業運營的關鍵節點。”霍亮指出。

對於深藍航天計劃通過何種商業模式實現盈利,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主要通過四種途徑:一是提供高頻次、低成本的發射服務;二是開展商業載人航天服務;三是拓展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四是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發射服務方面,通過火箭的重複使用,深藍航天能夠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提高發射效率,從而爲客戶提供高頻次、低成本的發射服務。這種服務模式將吸引大量有衛星發射需求的客戶,如衛星運營商、科研機構等,爲深藍航天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

商業載人航天服務方面,深藍航天曾預售2027年亞軌道載人旅行船票,釋放出了深藍航天從技術驗證轉向消費級市場的明確信號。“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的不斷拓展,深藍航天有望開展更多的商業載人航天服務,如太空旅遊、微重力科研實驗等,進一步豐富盈利渠道。”

“深藍航天不僅專注於火箭的研發和發射服務,還積極拓展產業鏈上下游業務。”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該公司通過佈局液體火箭發動機增材製造基地、發動機測試場等設施,構建了涵蓋“動力系統、箭體制造、發射回收、複用優化”的垂直一體化產業生態。

據悉,這種佈局不僅有助於深藍航天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還能夠通過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拓展新的盈利增長點,例如可以向其他航天企業提供發動機製造、測試等服務,或者參與衛星的設計、製造和運營等環節。

“深藍航天深知技術創新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深藍航天能夠保持其在可回收火箭領域的領先地位,吸引更多的客戶和合作夥伴。同時,技術創新還能夠爲深藍航天帶來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潤空間,爲公司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