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大廠到家鄉國企|校招hr學姐的經歷分享

這是第633篇週記,選擇“設爲星標

前言: 孃親的631篇週記推出後,有一個交大2021屆的校友私信我,分享了她的經歷,希望能給現在和未來求職的你,一些借鑑。

各位學弟學妹們大家好,我是交大2021屆的畢業生曉涵。

2021年6月我帶着上交的畢業證奔赴北京的頭部互聯網大廠,沒能參加原計劃的院畢業儀式。支撐不到半年,我就辭職回到了家鄉國企。

現在,我作爲校招hr,一次又一次面對應屆生的疑問時,我也一次又一次質問自己,“這個崗位的未來發展好嗎?”“你當時爲什麼選擇這個行業?”

這種質問一直延伸到今年我重回大廠的面試現場。 面試官問我“當時那麼好的發展機會,離開你不後悔嗎?”

我終於直面了這個關於成長機會和舒適環境之間選擇的問題,我不後悔當時的離開,這次也是在成熟思考之後決定再次加入這場很“卷”的職場發展競賽。

最近正處在秋招和春招的之間,可能有同學在秋招沒有拿到滿意的offer,有考研不順,打算加入春招的隊伍,又或者是2022屆短期畢業就業後被裁,需要重新再社招。鑑於我本人的經歷,既有大廠也有國企,也剛好所在崗位是校招hr,希望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寬慰和有效的建議。

一,就業市場環境

“最難就業季”說了好幾年了,個人感受到的實際情況是21屆校招,屬於最後的輝煌期了。那時候還有教培行業,來學校現場發20w一年的offer。大家不論看不看的上教培行業的發展,都會拿一個作爲保底,然後可以安心考研,或者找更滿意的公司。

這兩年國企基本還維持了提前offer,7-8月份統一入職的習慣。但大廠的“證券化”是客觀存在的,有部分崗位會提前讓學生實習,最後差額轉正。

目前企業的校招需求基本都在收縮。同一個崗位21年能招到的人比20年好,22年的比21年好,以此類推。薪資倒掛是存在的,但是倒掛的程度並沒有前幾年那麼大,而且hc的管控非常嚴格。以前離職可以多補一個,現在可能離職了崗位就沒有了。

在就業難度提高的態勢下,企業的選擇會比以往更謹慎,他們更希望用有限的成本,挑來一個無限趨近完美的候選人。

所以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需要有耐心拉長戰線,多賽道選擇,不要僅限於幾家。做好自己的筆試、面試時間表管理,從小公司面試開始實戰訓練自己的面試表現,儘量不要拿夢司做面試實驗。工作轉換的成本如此之高的情況下,大家儘量考慮一些中長期的職業規劃,去表現出自己對工作的意向度和穩定性。

但退一步,即使做了萬全的準備,依舊可能沒有滿意的工作或者短期被裁,這時候一定牢記一句話“這不是以我個人意志所轉移的,這份工作並不能對我整個人的素質做出評價。”

外部的人只能看到你的光鮮,但看不到你背kpi的崩潰,你工作到深夜的身體不適。作爲基層工作者,大部分時候我們只能看到自己手上的工作和項目,而高層的變化、業務的轉化,背後的因素都是非常複雜的,並不以我們個人意志所轉移。

比如業務的大老闆6年換5次,這種時候他手下的這個人要升遷發展,就非常難。又或者一個業務能不能賺錢,跟它能獲得多少資源肯定相關。但是這個項目能獲得多少資源,又跟什麼相關呢?突然這個項目組被連鍋端了,大家都沒有工作了,這時候就各憑本事在內部“活水”了。

很多情況都不屬於個人努力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不要過度譴責自己沒有珍惜。保持好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只有自己永遠可控。

二,北京vs長三角城市選擇

我臨畢業的時候覺得,只要機會好,城市什麼的不重要,我可以在一線待幾年再跳回去輕輕鬆鬆。但實際上,現在的市場並不像之前那麼接受從外部回來的人。一個是成本高,另一個則是工作內容的不同。

一線的工作有所成就往往跟平臺息息相關,且劃分比較細,然而回到家鄉,事情做得沒有那麼細緻那麼深,卻需要很全面。

城市的轉換也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城市中的社交、氣候甚至飲食是否適應。

我校的大部分畢業生是在長三角就業,而我畢業的時候選擇了去北京,同屆只有四五個人。北京城市也很大,彼此之間見面也不太方便。工作疲憊的時候,真的很需要朋友一起出門去疏解,同事跟校園裡的同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氣候跟飲食方面,北方的口味風格完全不同於南方,建築風格、城市感受都很不同。我此前有去北京旅遊過,但是沒有長期生活過。工作的地方在北京的郊區,離市中心的文化生活很遠,幾乎只有工作和睡覺。空氣很乾,早上起來嗓子會痛,冬天溫度很低,室外頭髮溼着會結冰。對於我來說,在北京生活需要付出的生活精力遠大於在長三角。

我身邊好幾個朋友最終都離開了北京回家,或者是回到長三角發展。

所以我非常建議大家在做offer選擇的時候,充分考慮城市的因素。如果要前往完全沒有生活過的城市,要提前多詢問生活體驗,不要高估自己對環境、社交的忍耐力。

三,大廠vs國企工作選擇

從我自己看到的來說,二者各有優劣,如何選擇取決於你此時此刻的心態。比起勸人謹慎選擇,我會想說,怎麼選都會後悔,這非常正常,沒人不後悔,又或者人的本性就是反覆橫跳。

如果要給大廠的工作三個關鍵詞,我會選擇主動、速度跟報告。大廠的工作夥伴都各有本領,大部分教育背景都非常厲害,做事有辦法很聰明。

在工作任務中,會很注重你的主動性,主動聯繫同事合作,主動去接觸資源。相比於將任務做到完美,更重要的是快速交付,畢業前想象中大公司應該是非常的規整,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真的是“世界是草臺班子”,東西做個百分之七八十delivery太正常了。

最後這個報告就是,大量的日報、週報、季報、年報,項目彙報、早會彙報等等等。好處是你的邏輯會非常清晰,能夠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知覺,壞處顯而易見,不善於做彙報的i人地獄,以及佔用很多的時間。

國企和大廠的環境非常不同,整體氛圍上會輕鬆不少,但是這種輕鬆本質上一部分是因爲大部分人靠熬資歷升遷,另一部分是主動攬事意味着主動擔責,避險纔是更重要的課題。

國企裡的同事也可以說是各有神通,但相較於教育背景,我感受到更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彙報依舊是不可忽視的重點,但基本上只有年報跟項目彙報,層級不到的話,一般也不用跟大領導去彙報。整體工作強度比大廠低很多,幾乎不會佔用私人時間。

如果想在個人能力上快速發展,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來換高工資,大廠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追求穩定性和清閒,對工資沒有太高需求,那相對來說國企會更合適。

但正如我在一開始說的,怎麼選都可能會後悔,反覆橫跳是很正常的。我和身邊的朋友們基本上都經歷過,從閒到忙,或者從忙到閒到轉換,有些時候不體驗過很難明白那種處境的痛苦。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螺旋中,拼命熬夜奔跑是痛苦沒錯,但在一個巨大的機械當中,每天負責到點按按鈕,彷彿生活停滯不前也是一種痛苦。

我自己臨畢業時候,我身邊的朋友、見過的應屆生,大多很焦慮。畢業論文的錄用、跟導師的關係處理、找工作、一線還是家鄉甚至個人的感情戀愛問題,都在同一個時刻矛盾突出。

這是因爲畢業這個時刻的特殊性,好像我們要一下子搞定所有的事情纔對。但人不是一瞬間成長的,而是慢慢走過來的,畢業兩三年回頭看之前,我會覺得比之前心情坦然很多,也不會再那麼焦慮了。

作爲女生,我曾經非常焦慮年齡的增加,但現在真的25歲來臨的時候,我想說25歲真的很不錯。如果有同學在求職的時候,遭遇性別歧視、冒犯隱私的問題,也不要內耗,客觀一直存在,但我們站在崗位上的時候或許就有能力可以改變一些。

我工作前後不過兩三年時間,可能很多看法並不成熟,也請各位前輩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多多指教。

也祝各位即將就業的學弟學妹們,在工作路上的大家,都一切順利,寬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