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眼中看轉型正義 兩本繪本讓歷史重新發芽

▲《可是》與《園丁的孩子》於誠品市政店舉辦新書發表會。(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臺中報導

用繪本故事迴應歷史,開啓跨世代對話!這兩本從人權土壤里長出來的繪本《可是》和《園丁的孩子》,不像一般童書那麼輕盈。它們柔軟卻帶刺,安靜卻能在心裡留下漣漪。這兩部作品出自國家人權博物館「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本徵選計劃」,用故事與畫筆,把轉型正義與人權教育帶進日常生活。

《可是》由法律學者林春元與環境律師蔡雅瀅合作完成。林春元笑說,靈感來自一句簡單的反思——「小時候,我們總覺得大人說的話都對;長大後,別人又期待我們說的話都對。」但在現實社會,立場不同的人,常常被視爲「錯的那一邊」。他希望這本繪本能讓孩子學會提問、敢於說「可是」,從而看見多元觀點,也反思威權時期對言論自由的壓抑。

▲《可是》由法律學者林春元(右)與環境律師蔡雅瀅(左)聯手創作。(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另一部《園丁的孩子》,由藝術工作者方一隻創作。她用植物的語言談歷史,用一個園丁的故事隱喻社會的傷口。方一隻說:「外來植物看似溫柔,其實可能改變整個生態,正如那些尚未癒合的歷史創傷。」她筆下的園丁,不是拔草除根的戰士,而是懂得等待、懂得修剪的人。她認爲轉型正義就像園藝,沒有捷徑,只有時間與耐心,「要慢慢梳理、慢慢讓真相長出來」。

讓「歷史」不再只是課本的名詞,而是能在孩子眼中發芽的故事!雖然故事裡有沉重的歷史陰影,兩位作者都選擇用孩子的視角迎向明日的光。「哭過的眼淚,終究能化爲星辰,綴在影子上發光。」這句話在書裡像一盞燈,提醒讀者:記憶不只是悲傷,也能是照亮未來的力量。

這兩本繪本不只寫給孩子,更寫給所有長大的我們。它們讓法律人、藝術家與社會共同對話用色彩與故事重新定義「理解」這件事。當孩子閱讀自由,大人也在學會等待與反思。那一頁頁被翻動的圖畫,也許就是一座島嶼最溫柔的修復術。

▲《園丁的孩子》由藝術工作者方一隻創作。(圖/記者遊瓊華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