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具應用到深度參與——剪映在媒介素養公共課的教學
來源:環球網
隨着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理念的深刻轉型,高校媒介素養課程教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和直播興起,媒介(尤其是視聽)內容的創作呈現日常化、普及化趨勢,“人人都是生產者、人人也是傳播者” 成爲現實,這對媒介素養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傳統傳媒類實驗室教學生態難以滿足公共課教學需求,而剪映因其操作便捷、多終端可用、資源豐富等優勢,成爲教學改革的理想選擇。
近年來,重慶大學與北京字節跳動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從工具應用到深度參與:剪映在媒介素養公共課教學”,孫良斌老師擔任項目負責人。
項目以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爲指導,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在課程設計前,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短視頻使用及創作現狀,選課學生的非傳媒專業特點,據此設定以剪映應用完成視聽作品創作爲核心的教學目標,弱化理論知識和卷面考試,強化實踐創作。
教學過程中,教師摒棄單純的軟件演示與訓練,將剪映操作功能融入視頻案例創作,設計多種操作路徑,並融入剪輯理論知識和技能,包括基本原理、剪輯技巧、蒙太奇理論等,實現操作應用學理化、創作案例點帶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升創作能力,創造性的開展短視頻創作。
此外,剪映從工具到應用深度參與課程教學全過程,以《微視頻拍攝與剪輯》課程改革爲例,課程考覈包含個人作業和集體作業。個人作業重視學生的情感表達,要求學生完成多個模板或短片創作,讓學生動起手來,掌握工具的基本使用和創作技巧。集體作業則以小組形式按照策劃-編劇-拍攝-剪輯-展示的工作流程合作完成短片,要求敘事完整,重視所思所想所感的影像表達,並通過展映和分享,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團隊合作能力。
項目創新點突出。一是探索出剪映在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模式,項目主要面向非傳媒類專業學生羣體,在《微視頻拍攝》(22年秋季學期、24年春季學期)、《紀錄片創作》(23年春季學期、24年春季學期)兩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和應用,課程改革契合了新媒體時代短視頻的創作與使用羣體的非專業化、大衆化特點,打破傳媒實踐教學技術門檻,提升學生影像思維和創作能力,改變 “重理論、輕實踐” 的教學模式;二是反哺新聞傳播學專業課教學,將實踐教學經驗和改革成果應用到廣播電視學專業核心課程《電視節目製作》和《視聽語言》等教學中,引入剪映後學生可隨時隨地剪輯,豐富了教學成果形式。2023年9月獲批剪映模板創作與視頻自媒體課程共建院校。三是教學體驗助力剪映進一步升級,針對在教學和創作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工具問題或建議,形成教學體驗報告並反饋給企業,有助於企業進一步完善軟件功能。
目前,項目研究的教學方法、課件和教學資源等成果爲本校新聞傳播專業課教學和校外多所高校課程教學提供了案例和教學參考,項目成果已在重慶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長江師範學院等多所高校的相關課程中應用,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項目團隊還積極參與行業研討會,分享教學經驗,爲高校課程教學和實驗室建設提供參考。此外,教學成果還應用於科普活動,服務鄉村振興,通過面向鄉村普及媒介素養,開展短視頻創作培訓,並聯合村民進行視頻創作,獲得當地村民認可,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
重慶大學此次教學改革,爲新聞傳媒類課程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未來,項目團隊計劃以視聽傳播類專業課建設爲突破口,進一步深化產學合作,打造產學合作 “金課”,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