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出一點”看自我保障——辯證地看中陽縣“千萬養怡助老”項目

中陽縣“千萬養怡助老”項目結合實際制定了老百姓能接受的收費標準,一般情況是社區午餐不高於4元、晚餐不高於2元,農村午餐不高於2元、晚餐不高於1元。也就是除了政府和村集體補助外,倡導老人們自費享受服務。老年人或其子女可將自種農產品按市價折抵應交費用,一方面助農增收減支,另一方面讓老人覺得這樣的服務有保障。

“個人出一點”首先體現的是養老責任的合理分擔。在傳統觀念中,養老往往被視爲家庭或政府的單一責任,個人更多處於被動接受的位置。然而,隨着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這種觀念已難以適應現實需求。農村居民通過個人儲蓄、商業養老保險、個人勞動積累等多種形式參與養老保障,實際上是在構建一種“責任共擔”的新型養老倫理。這種責任分擔具有多重積極意義:從個體角度看,它培養了農村居民的養老規劃意識和風險防範能力;從家庭層面看,它減輕了子女的經濟負擔,有助於維繫代際關係的和諧;從社會整體看,它緩解了公共財政壓力,使有限的養老資源能夠更精準地投向最需要的人羣。

再者,“個人出一點”爲農村養老工作提供了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農村養老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就是資金短缺,單純依賴財政投入既不現實也不可持續。通過引導農村居民合理投入個人資源,可以形成政府、集體、社會和個人多方參與的多元籌資格局。這種資金保障機制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和適應性——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選擇適合的參與方式和投入額度,既可以是每月幾十元的養老保險繳費,也可以是參與村級養老合作社的資金入股,還可以是通過勞動積累獲得的“時間銀行”服務儲蓄。

“個人出一點”還能夠激發農村社區的內生動力,促進養老服務的精準供給。當農村居民作爲養老服務的參與者和貢獻者而非單純接受者時,他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表達會更加主動,對服務質量的監督會更加嚴格,對服務內容的創新會更加積極。這種參與式養老模式能夠有效打破傳統養老服務的“供需錯位”困境,實現從“政府端菜”到“老人點菜”的轉變。從中陽縣的實踐過程中看,“個人出一點”在農村養老工作中已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但其潛力還遠未被充分挖掘。要進一步發揮這一理念的作用,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支持體系。政府應當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設計,爲個人參與養老提供多樣化、低風險的渠道。要建立健全個人投入的激勵機制,對積極參與養老儲備的個人給予適當的政策優惠或服務優先權,形成正向引導。

“個人出一點”理念的深入實踐,正在重塑我國農村養老的基本格局。農村居民從被動的養老保障接受者轉變爲積極的養老事業參與者,他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和發揮。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養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更重要的是重建了農村社會的互助精神和責任倫理,爲應對老齡化挑戰提供了文化層面的解決方案。馮海硯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