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光上市到連虧五年,中國氫能燃料電池“第一股”易主

從頭頂“氫能第一股”光環登陸科創板到深陷連虧泥潭,億華通(688339.SH;02402.HK)坎坷的“氫途”能否在易主之後被改寫?

3月12日晚,億華通與中國旭陽集團(1907.HK)雙雙公告披露,中國旭陽集團擬以定州旭陽氫能有限公司(下稱旭陽氫能)的全部股權認購億華通發行的A股股份,並配套總價約5.5億元認購億華通新增A股股份。交易完成後,中國旭陽集團將成爲億華通的控股股東。

該交易通過億華通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將中國旭陽集團的氫能產業鏈相關資產注入億華通,雙方將實現雙向整合。澎湃新聞注意到,這是國內氫能行業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兩者的交易預案自2月27日曝光以來就備受市場關注,3月13日A股復牌後,億華通報收26.2元/股,大漲8.13%。

作爲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歐陽明高院士團隊培育的新能源科技公司,億華通在國內較早從事氫燃料電池研發與產業化,是國內首家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商。成立之初,其股東包括水木創投、水木長風、水木國鼎等清華系資本平臺及瑞銀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國際金融機構,一度風頭無兩。

2020年8月10日,億華通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爲中國氫能燃料電池“第一股”。2023年,億華通登陸港交所,成爲首家實現“A+H”上市的氫能公司。

身處風口,億華通的業績並未起飛。2020年-2023年,億華通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252.36萬元、-16192.41萬元、-16673.34萬元、-24320.37萬元。業績快報顯示,去年該公司營業總收入腰斬,創7年以來最低,淨虧損額進一步擴大至45320.91萬元。也就是說,最近五年,億華通的虧損幅度持續增大,累計虧損額已超過10億元。

對於業績走弱,億華通在2024年業績快報中解釋稱,燃料電池行業尚處於商業化的初期階段,市場的產銷規模總體偏小。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普遍呈現資金週轉壓力,影響了產業鏈訂單項目的推進。2024年度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呈現同比下滑的態勢,且燃料電池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的銷售價格降幅大於成本降幅,導致公司毛利率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

億華通的命運折射出國內氫能商業化的普遍困局,“燃料電池四小龍”均面臨類似的市場需求萎縮、技術瓶頸及成本焦慮。

港股上市公司中國旭陽集團目前的兩大支柱產業爲化工和焦炭,視氫能業務爲發展重點,已成爲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高純氫供應商。旭陽氫能成立於2020年,定位爲氫能全產業鏈運營商,主營業務爲高純氫和合成氨的生產、銷售,綜合能源站運營以及綠氫製備、液氫儲運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億華通稱,旭陽氫能與其屬於氫能源產業鏈上下游關係,前者可提供具有成本優勢的大規模氫氣供應,一方面有望通過降低氫氣價格、擴大用氫規模而從氫能產業上游降低氫燃料電池車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旭陽氫能的液氫儲運技術即將落地,可有效擴大氫燃料電池車的運輸半徑,疊加現有的綜合能源站佈局和管道輸運的建設規劃,將促進億華通產品的終端市場開拓,提升億華通產品市場份額。

國金證券分析認爲,通過整合旭陽氫能,億華通可鎖定低成本氫源,打通燃料電池車“用氫成本高”的核心痛點;同時藉助旭陽氫能保供基地網絡,強化京津冀、川渝等示範城市羣的加氫站佈局,與現有客戶形成產銷協同。該行指出,儘管億華通短期業績承壓,但併購若能實現制氫成本下降20%-30%,其燃料電池系統毛利率有望提升,2025年虧損或顯著收窄。

雙方的業務整合造血能力如何,又能否拯救億華通承壓的現金流,一切仍是未知數。以億華通與旭陽的交易爲標誌,氫能行業或迎來新一輪併購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