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乏人問津到招商熱點 臺北車站商場翻轉背後的三大關鍵
臺北車站商場,而近日市場傳出包括微風、誠品、潤泰、東森與超商雙雄等多方業者都有意評估搶標。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北車站商場,早年曾因人流複雜、空間老舊、商機不明而乏人問津,首度招標時甚至少有業者願意承接。然而近日市場傳出包括微風、誠品(2926)、潤泰、東森與超商雙雄等多方業者都有意評估搶標,這個曾經冷清的轉運場域,何以搖身成爲炙手可熱的「金雞母」?
微風成功打造出商業聚落
回顧早在1989年,臺鐵首度釋出北車商場經營標案,當時由上嫺公司以每月730萬元標下,取得爲期4年的經營權,並在二樓開設「金華百貨」,試圖打造北車的商業新樣貌。然而雙方合作並不順利,後續因租金爭議鬧上法院,最終由臺鐵在2005年正式收回經營權。
2006年底,臺鐵重新啓動北車商場的招商作業,當年投標情況並不熱絡,最終由微風集團取得經營權,正式接手並展開長達數年的場域翻新與商場重新定位工程。當時微風董事長廖鎮漢與常務董事岡一郎親自駐守工地監工,經常忙到深夜十一、十二點才離開,甚至被形容「幾乎是睡在北車商場裡」。微風北車自2007年10月起陸續開出二樓美食廣場,至2011年11月,全區全面開幕,商場整體招商涵蓋零售、美食、伴手禮等多元業態,成功打造出一座旅客動線密集、業種完整的交通樞紐型商業聚落。
然而,隨着微風北車營運合約進入倒數,臺鐵也啓動新一輪招商作業。有意投標的業者指出,有聽聞此次招標條件明顯提高,不僅須投入龐大資金,臺鐵也提出不少高門檻要求,包括引進國際品牌、提升場域整體形象,甚至期望承攬業者具備旅宿經營能力。顯示此次招商已不再僅着眼於傳統商場經營,更傾向尋求具備多元開發與整合能力的業者,作爲評選時的重要加分條件。
北車商場小檔案
從邊陲地帶到兵家必爭之地
外界關注,昔日人煙冷清、評價不佳的轉運場域,爲何如今成爲各大業者爭相角逐的「兵家必爭之地」?原因可歸納爲三大關鍵。
其一,隨着北門商圈重整、「雙星效應」逐步發酵,北車商場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即將於2027年完工的「臺北雙星大樓」兩棟大樓,建築高度次於臺北101、追上臺北天空塔,將是臺灣首座國際級摩天雙塔,且涵蓋購物中心、星級飯店、頂級商辦、美術展覽館、公共綠化平臺,挹注未來想像空間。
在重大建設帶動下,北車商場不僅具備既有高人流優勢,更有望轉型爲國際門戶型商場,隨着經營權即將釋出,也讓這塊黃金場域重新成爲市場焦點。北車已從早年邊陲車站,蛻變爲兼具交通、商業、觀光與國際門戶意義的核心地段,無論是品牌曝光、複合經營佈局,對零售業者而言,皆具高度戰略價值。
其二,現任經營者微風集團對場域的翻轉有目共睹。自接手以來,透過整體空間重整與品牌導入,成功改善過去商場髒亂、動線混亂與遊民治安等問題,讓北車商場從「候車中繼站」的功能性角色,轉型爲兼具購物與休憩的複合型商業場域。據瞭解,微風集團已投入數億元進行裝修與優化,並將營業額從早期的8.3億元提升至近30億元,成功翻轉整體商場價值。
其三,臺北車站作爲全臺最大交通樞紐,每日人流逾60萬人次,爲商場經營提供強大基礎動能。微風北車現有櫃位多達150個,業種涵蓋零售、美食、伴手禮等。市場人士指出,在如此龐大的人流基礎下,即便不須額外引流,只要維持良好的品牌組合與服務品質,即可創造穩定營收。對業者而言,進駐臺北車站不僅代表穩定的客源保證,更象徵品牌能見度與營收的雙重支撐。
綜觀而言,微風北車的成功經營不僅重新定義了臺北車站場域的商業價值,也爲即將開啓的新一輪招商案奠定了標竿。隨着「臺北雙星」等重大建設即將落成,場域升級與功能轉型的趨勢已勢不可擋。對臺鐵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招商,更是一次攸關北車未來十年以上定位與形象的關鍵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