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兵作戰”到“軍團協同” 大廠角逐多智能體新賽道
8月25日,釘釘發佈8.0版本“蕨”,推出新一代AI辦公應用形態“釘釘ONE”,以智能體(Agent)驅動工作信息流,重構了AI時代的工作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釘釘ONE並非智能體的單打獨鬥,而是化身爲由“消息助理”“日程助理”“審批助理”“會議助理”“學習助理”等多個專業智能體組成的“智能體團隊”,通過多角色協同實現更全面的辦公服務。
這一設計思路,其實映射了當下智能體行業的發展趨勢——由單智能體“從0到1”的工具化探索,到多智能體“從1到N”的場景化躍遷——能實現協同作戰的多智能體,開始成爲互聯網大廠爭相佈局的新賽道。
多智能體佈局是必答題
近年來,Manus、Coze等通用智能體平臺,以及Lovart、Skywork等垂直領域智能體的集中亮相,已然讓“會自主幹活”的智能體成爲行業焦點。但隨着用戶需求不斷升級,市場對智能體的期待,從基礎的“工具輔助”轉向了更高效的“端到端的成果交付”,單智能體的短板逐漸凸顯。
“早期的通用智能體往往難以同時精通AI繪圖、編程、PPT製作等跨領域技能。”一位資深技術專家表示,單智能體存在“能力邊界侷限”的核心痛點,“不同任務的執行流程和工具差異巨大,導致單智能體在處理複雜任務時效率不足、結果準確性不高。輸出的結果需要人工反覆修正,反而增加了時間成本。”
如今,這種困境正在被多智能體協同系統破解。不同於單智能體的單打獨鬥,多智能體採用“分工明確、能力互補”的模式,搭建起智能協作網絡。每個智能體聚焦自身擅長領域,既彌補了單智能體跨領域能力不足的短板,也通過協同配合實現了“1+1>2”的效果。
多智能體的崛起成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抓手。IDC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27年,60%的大型企業會採用協作型智能體系統,將業務流程效率提升50%以上。對於企業而言,佈局多智能體協同,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行業競爭力的“必答題”。
大廠的“花式操作”
2025年被稱爲“智能體元年”,互聯網大廠、科技公司競相佈局,搶佔先機。OpenAI推出GPT系列並持續優化其智能體能力,Anthropic的Claude在長上下文窗口方面取得突破,谷歌DeepMind的SIM2系列智能體在複雜環境中展現出驚人適應性。國內廠商如阿里、騰訊、百度等頭部大廠也紛紛佈局多智能體系統,爭奪這一未來入口。公開數據統計,僅上半年,國內市場就有超過50款智能體產品密集發佈。
目前,阿里巴巴的多模態智能體生態已全面落地。4月9日,阿里雲百鍊平臺發佈業內首個全生命週期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服務,支持通過無代碼方式快速構建智能體應用。例如,用戶可選擇通義千問大模型與高德地圖MCP服務,一鍵生成城市旅遊規劃智能體,覆蓋行程設計、天氣查詢、餐館推薦等多場景。目前平臺已集成200+大模型和50+主流MCP服務,服務超29萬企業開發者,覆蓋智能製造、藥物研發等領域。
8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B2B平臺1688正式發佈“誠信通AI版”,爲商家提供專屬生意智能體。該智能體集成商品分析、客戶畫像、營銷方案生成等功能,可自動完成從商機挖掘到訂單轉化的全流程。據1688誠信通AI版運營負責人介紹,“誠信通AI版”的核心目標,是降低源頭廠商的數字化門檻,讓不具備專業運營能力的源頭廠商,也能在平臺上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目前,這款AI產品已具備市場洞察、智能測款、自動客戶接待等能力,屬於“AI輔助經營”階段。平臺計劃在一年半內,將其升級爲接近“自主經營”水平。
爲了更好地助力產業客戶借力AI提高企業生產力,騰訊在5月21日推出智能體開發平臺(TCADP)。該平臺整合了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多模態交互能力及企業級工作流引擎,在此基礎上,企業可快速搭建客服智能體,實現“用戶諮詢——知識庫檢索——工單分配——結果反饋”的全自動化閉環。
智能體開發平臺發佈後,騰訊在大模型產品方面又進行了批量更新,先後推出了視覺深度推理模型混元T1Vision、端到端語音通話模型混元Voice和混元圖像2.0模型,不斷推進智能體開發技術的完善的升級,助力其更好適配各類產業需求。7月27日,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論壇,騰訊集中展示了覆蓋企業服務、生活、辦公的10+垂直領域智能體,包括可構建虛擬工廠智能體的混元3D世界模型、支持開發可自主操作機械臂智能體的具身智能開放平臺Tairos等,再次展現出騰訊在智能體研發領域的硬實力。
騰訊元寶的推出也是騰訊構建AI生態的重要一步。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統計,騰訊元寶雖不若豆包、小藝等應用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已達到億級規模量級,但其上半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55.2%,在AI綜合助手賽道中排名第一。
百度則在通用智能體和多模態協作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今年4月,百度文庫聯合網盤推出內容操作系統“滄舟OS”,並基於此係統推出“GenFlow1.0”。8月18日,百度文庫聯合網盤對智能體系統提質升級,發佈全球首個全端通用智能體“GenFlow 2.0”。該產品支持超100個專家智能體同時工作,3分鐘並行完成超5項複雜任務,生成速度超主流同類型產品10倍,解決通用Agent描述難、等待久、交付差、不可編輯等難題,率先做到“分鐘級交付、過程可干預、記憶可追溯”。
產業生態或全方位躍遷
作爲字節跳動智能體規模化應用的探路者,豆包大模型的表現備受矚目。截至今年5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使用量超過16.4萬億,較去年5月剛發佈時增長137倍。
6月11日,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舉辦Force原動力大會,發佈豆包大模型1.6、視頻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等新模型,並升級了Agent開發平臺等AI雲原生服務。在推理能力測試中,豆包1.6在今年高考全國新一卷數學單科中獲得144分的成績;在海淀模擬全卷考試中,理科拿下706分,文科考了712分。亮眼的分數一度讓豆包成爲了AI應用屆的明星,也讓市場看到豆包大模型的更多可能。
京東圍繞企業部署到產業流程落地,搭建了言犀智能體平臺。該平臺定位爲一站式AI Agent開發平臺,支持接入數十個大模型,提供智能體架構搭建及行業解決方案模板。2月11日,言犀智能體平臺相關產品全面接入DeepSeek R1/V3模型,包括數字人、智能外呼、智能導購等產品,並在營銷服務場景落地,進一步加速大模型走向產業應用的步伐。
目前,京東內部已部署超3300個活躍智能體和10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模板。
從年初的單智能體能力比拼,到如今的多智能體協同作戰,大廠對智能體賽道的角逐,早已超越單一技術的比拼,演變爲“技術架構+場景沉澱+生態開放”綜合實力的較量。這場角逐的終局,或許不是某一家企業的獨佔鰲頭,而是會催生出更開放、更高效的智能協作生態——讓每個行業都能依託多智能體的“軍團之力”,實現產業生態的全方位躍遷。
本文源自: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