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被理解”到“超前佈局”,張朝陽的堅持換來了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已過花甲之年的張朝陽,還在奔跑。

3月27日,在第十七季搜狐新聞馬拉松上,搜狐創始人張朝陽作爲領跑者,第一個踏過起跑線,帶領衆人開始了又一個馬拉松征程。

或許,張朝陽已經不是跑得最快的選手,但他的身影,一定會出現在終點線。

這種堅持,正是張朝陽過去十年人生軌跡的最佳註腳。

2016年,當張朝陽首次在千帆直播間開講《張朝陽的英語課》時,外界對這位互聯網元老的調侃遠多於理解。

彼時,搜狐視頻正經歷版權大戰後的陣痛,而CEO卻沉迷於“當老師”,輿論場充斥着“公司不行了”“創始人躺平了”的論調。

這種質疑在2021年達到頂峰——當張朝陽開講物理課,並在鏡頭前推導量子力學方程時,評論區甚至有人戲謔:“物理課能救搜狐嗎?”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當人們再看這位“互聯網活化石”,會紛紛感慨:他竟然真的堅持下來了。

張朝陽的英語課,以每週四次的頻率連續開播九年;物理課也累計直播近250期,總時長超過2.3萬分鍾,並出版了三本被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同名科普著作。

這些曾被貼上“不務正業”標籤的直播,如今已成爲搜狐差異化競爭力的核心載體——2024年財報顯示,搜狐全年總收入5.98億美元,其中品牌廣告收入爲7300萬美元。這裡面,張朝陽的貢獻不容忽視。

2024年,被稱作是“企業家IP”元年,以雷軍、周鴻禕爲代表的企業家,紛紛開始在短視頻平臺打造個人IP賬號。

但在十年前,當其他企業家還在糾結“該不該拋頭露面”時,張朝陽毅然開始直播,如今來看也算是“超前佈局”。

而且他說過,自己堅持直播,如果只是爲了自家公司的一個產品,他可能不會堅持這麼久,但如果把直播當作一種價值的傳遞、知識的分享,那堅持便有了意義。

所以在直播內容上,張朝陽也是獨樹一幟。

比如他講物理課,絕非照本宣科。在講述“雨滴爲何不傷人”時,他會從斯托克斯定律講起,並進行長達五小時的演算。

在短視頻“3秒定生死”的算法規則下,張朝陽則堅持讓觀衆“反覆咀嚼知識”,通過直播回放、切片短視頻、實體書籍的立體傳播矩陣,最終沉澱出一批高黏性用戶羣。

2024年跨年演講中,他連續三小時推導量子力學公式,吸引超千萬人次觀看,彈幕中“雖然不懂但大受震撼”的留言,恰恰印證了這種反流量邏輯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張朝陽的直播從來不只是個人秀場。他跑步時推廣搜狐新聞客戶端,游泳橫渡威海灣時植入搜狐視頻活動。這種“CEO即產品經理”的深度綁定,讓搜狐的“媒體+社交”戰略有了具象化載體。

儘管搜狐公司的業績增長仍面臨巨大壓力,但張朝陽的個人IP卻不斷進化,並持續反哺公司。

張朝陽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人活着就要折騰”,他用自己的例子充分證明了,企業家不應被“CEO該做什麼”的範式束縛。尤其是在追求速成的當下,張朝陽的“慢”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競爭力,同時,人們也樂意看到一個依然在公衆面前游泳、跑步、講課的企業家。

就像他堅持跑完每一場馬拉松那樣,張朝陽用十年時間證明:商業世界沒有捷徑,所謂的“超前佈局”,不過是把別人眼中的“不務正業”,堅持到價值顯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