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斌院士:這個因素對健康影響佔比60%,通過科普促進健康很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論述已寫入新修訂《科普法》總則,這不僅是科普工作地位的提升,更是對科普與科技創新關係的深刻洞察。”2 月 26 日,在中國科協召開的學習宣傳貫徹《科普法》座談會上,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提到。

會上,叢斌從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科普獎項的設置以及未來五年科普工作的重點三個維度,深入闡述了對《科普法》的理解和建議。

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叢斌指出,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理念是此次《科普法》修訂的核心內容之一。他認爲,科普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普,可以培養公民的科學思維和理性精神,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爲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叢斌強調,要深刻理解科普對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這不僅是推動科普事業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也是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

叢斌進一步解釋說,科普的內涵及其意義應當提升到國民教育的高度。科普不僅是簡單的知識普及,更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普,可以培養公民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創新能力。他提出,要從科技人才培養教育規律、社會文化風尚、黨政管理人員科學素養等多方面,深度理清科普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科普工作應從娃娃抓起,貫穿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過程。”叢斌以自身爲例,父母是醫生,自己從小就對醫學感興趣,這種家庭中的科普對他影響深遠。他強調,科普是科技人才培養教育規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爲未來的科技創新儲備人才。

科普獎激勵與規範並重

新修訂《科普法》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設立科普獎。落實“同等重要”的有效舉措之一就是在科技獎勵中加大科普比重,如何建立健全法規和開拓有效途徑,提升社會力量設立科普獎效能?

叢斌認爲,科普獎的設置是落實“同等重要”理念的重要舉措之一。他提出,科普獎的實施思路應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設立獨立的評價指標體系。科普獎需要有自己獨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與其他科技創新獎項不同。評價體系必須體現客觀性、系統性、科學性、公平性、實用性和導向性,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有效推廣。

第二,科普獎應納入國家科技獎的範疇和體系。既然強調“兩輪驅動”,科普獎就應當作爲國家科技獎體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提升科普獎的地位和影響力。

第三,省級科協和中國科協每年應進行一次科普獎的評審,中國科協評選的科普獎應被視爲省部級科技獎,可以直接推薦參評國家科技獎評審。

第四,目前國家科技獎中科普獎的名額較少,這需要進一步優化,並且不應侷限於科技進步二等獎。

“科普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創新型國家建設、治國理政以及民族復興偉業都至關重要,因此其獎項的站位應當提升,科普獎也應有機會獲得更高獎項,以體現其重要性。”叢斌說。

健康科普尤爲重要

新修訂《科普法》明確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叢斌認爲,未來五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應該重點關注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普。健康科普不僅可以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還可以成爲推動科普全民性的重要抓手。

他表示,健康是全體公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通過健康衛生科普,可以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要充分條件”。他提出,要落實“四個面向”要求,強調健康衛生科普的帶動性和引領性,通過健康科普,可以提升公衆的健康素養,促進主動健康理念的普及。

叢斌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爲例,維護個人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佔比 60%,遺傳因素佔 15%,醫療因素佔 8%,氣候因素佔 7%,社會因素佔 10%,因此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健康是非常關鍵的,因此要通過科普來宣傳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同時,全健康理念強調人的健康、生態環境的健康和其他動物物種的健康三者之間的聯繫。保護生態環境和動物物種的健康,也是實現人類真正健康的重要途徑。

“我們保護野生動物,是因爲它們是天然微生物種羣的儲存庫。一旦野生動物數量減少,微生物種羣會隨機選擇新的宿主。在地球上,人類是數量最大、密度最高、活動範圍最廣、食物譜最廣的雜食動物,因此人類被選中的機會最多。這也解釋了爲什麼突發新發傳染病會不斷出現。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健康以及其中生活的其他動物物種的健康,就無法實現人類自身的真正健康。”叢斌表示。

叢斌呼籲,科普工作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更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全社會應共同努力,推動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爲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策劃製作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