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A.5.2到XBB、XDV,新冠變異成什麼樣了?

近日,歌手陳奕迅感染新冠的消息成爲熱搜,新冠疫情的攀升也引發關注。

記者查找2023年到2025年我國本土病例變異株的監測資料發現,近兩年半時間,從最初的BA.5.2、BF.7及其亞分支,到現在的XDV及其亞分支,我國流行的主導變異株已經歷了近6輪更替。

專家介紹,新冠與流感一樣處於不斷變異中,新變異株以其免疫逃逸能力取代舊變異株,讓人羣不斷感染,疊加羣體免疫水平下降因素,導致新冠小高峰的重來。

新冠陽性率攀升,呼吸道疫情整體處於低水平

5月15日,歌手陳奕迅宣佈因新冠感染停止演出活動。該消息發佈後,再次引發了外界對新冠疫情的關注。

新冠流行的確出現攀升。據中疾控新冠病毒最新監測數據,2025年3月1日-3月31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56286例,其中重症病例131例、死亡病例7例(爲基礎疾病合併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疫情呈波動上升趨勢。

2025年第10周(3月3日-3月9日)至第13周(3月24日-3月30日),流感樣病例新冠病毒陽性率小幅升高,分別爲3.5%、4.3%、5.1%和6.3%。

到了4月份,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陽性率佔比攀升至16.2%,在11種病原體中排名首位,住院流感樣病例中新冠陽性率佔比達6.3%,次於鼻病毒。

中疾控表示,4月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率呈上升趨勢,南方省份檢測陽性率高於北方省份,部分陽性率上升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趨緩。不過,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整體處於低水平。

主導株多次更替 催生新冠小高峰到來

記者查看了疾控部門對2023年至今新冠本土病例變異株的監測數據,發現兩年半時間中,主導流行的變異株已發生了多次更替。

2023年上半年,BA.5.2與BF.7及其亞分支共同流行,到下半年,由XBB、EG.5及其亞分支“接力”。到2024年,JN.1及其亞分支逐漸取代了EG.5的傳播優勢,接着又被XDV及其亞分支蓋過風頭,後者的主導地位持續至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介紹,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一樣,處於不斷的變異之中。感染得越早,當初的毒株和現在的流行毒株差異越大,體內抗體越提供不了保護。毒株一批一批地更換,加上羣體免疫力隨着時間自然下降,造成新冠的幾波小高峰到來。

此外,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在冬春季流行,如流感病毒在冬春季明顯活躍,然而新冠似乎已不太“在意”季節。

“雖然都是呼吸道病毒,但這兩三年觀察下來,大部分時段新冠和流感‘錯開’了,流感佔據的時候,新冠好像總是繞開它,還經常在夏季出現流行高峰,去年是2月份、8月份有過上升,今年3月份開始上升,一直持續到5月。”李侗曾介紹,這可能意味着相比於氣候變化,新冠流行更取決於毒株變異與人羣免疫的情況。

變異株未出現新症狀

李侗曾告訴記者,這些流行毒株都屬於奧密克戎框架內,但親緣不一樣,後來者取代前者獲得流行優勢,靠的是免疫逃逸能力,傳染性不一定更強,在致病力上也沒有發現太多變化。

“整體來說,這兩三年新冠造成重症比例都很低。大部分人一週內可以自愈,免疫低下人羣、老年人、基礎病人有重症風險。症狀也沒有新的,仍舊以發熱、咽痛、咳嗽、肌肉痠痛常見,少數人會出現味嗅覺減退。”他說。

此外,目前流行的XDV及其亞分支中,NB.1.8.1佔到了七八成,其綜合傳播優勢明顯,造成了不光是我國大陸地區,還有我國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等地區疫情上升,也可能在更多國家取得流行優勢。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