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612星球”到“永無島”
掌握教育空間命名之道,讓文學、自然與設計共鳴,空間就有了獨特的溫度與力量,成爲照亮兒童精神世界的“創造之光”,孕育出有生命力的教育靈魂。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張延銀
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
原標題 | 《在命名中喚醒學校空間》
漫步校園,我常自問:學校意味着什麼?這個被稱作學校的地方,應蘊含怎樣的深意?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深思的問題。
我渴望頓悟,喚醒新的言語,寫下回答這個問題的故事,讓夢想和意義凝聚,讓學校的本真顯現;我更渴望找到一把鑰匙,去發現那束指引之光,揭示學校中那些不顯眼卻至關重要的心靈入口,以全新的視角詮釋生命,迴歸教育本真。
01
從“B612星球”出發,喚醒校園
“在學校操場幾棵參天大樹間的圓形木臺上,矗立着一座玫瑰紅鋼架結構建築——‘B612星球’。它一半用落地玻璃隔開,另一半設有兩個真實的鞦韆。玻璃窗上,學校標誌被設計成星球形狀,下面‘B612星球’字樣閃閃發亮,‘小王子’站在這星球上,一架飛機正欲起飛……”
這所學校就是我曾擔任校長的浙江省蒼南縣第一實驗小學,這個獨特建築的設計靈感源自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成爲校園裡最受學生喜愛的空間,也是我重新認識學校的起點。
學生登陸“B612星球”,可以盡情盪鞦韆、唱童謠、讀經典,還可以通過“星球郵筒”給“小王子”寄信。在這裡,他們能享受閒暇,感受樹梢灑落的陽光,沉浸在風中的浪漫……“星球”展現出學校充滿靈性的一面,而《小王子》的故事也以“B612星球”爲依託,融入校園生活:一是爲學生提供自由玩耍、交流互動的空間,滿足他們的課餘需求;二是讓學生踏入文學殿堂,在“B612星球”不僅邂逅《小王子》,還能接觸到數百部精心挑選的文學經典。
“我們塑造了建築,然後建築塑造了我們。”“B612星球”落地一年後,學生稱學校爲“小王子學校”,這是時間給予的珍貴禮物。學生畢業時,我會在“星球”上送出祝福,希望那些時光能轉化、喚醒、點亮他們,願《小王子》陪伴他們面對孤獨、寂寞、哀傷與失望。“這真是一場美的遇見!”收到學生滿含情感的回信時,我熱淚盈眶。
從“B612星球”,我看到一種喚醒校園空間能量的命名方式。當學校空間與文學關聯,便展現出無限可能。受文學啓發的空間,將變得偉大、深刻且歡愉。透過這一校園空間,我們得以看到整個學校的本真。
02
“永無島”召喚,美的命名
前年,帶着“B612星球”的感悟,我參與溫州市實驗中學附屬小學的創校工作。這裡的校園空間在“B612星球”的啓示下繼續拓展,更系統地發揮着育人作用。
當你踏入這所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小片“看不見的森林”——返璞歸真的這片小野地每天與學生相逢,爲他們帶來精神滿足。繞過野地,是飛鳥牆面裝置,靈感源於學校“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山水文脈意象,每隻飛鳥都不同,向着“每一個都明媚”的標語飛去,像極了“飛鳥集”,讓校園充滿希望。
中庭的中央舞臺——“永無島”,以梯田山地爲設計元素,蘊含對甌越大地的情感。舞臺兩側用“飛鳥和島”表達祝福,其故事來自《彼得·潘》,像小飛俠的“夢幻島”,是學生心中的“永無島”。這裡全開放,學生能自由玩耍……如此,學校成爲成長的羣島、快樂的聯結地。
二樓科創中心命名爲“天工開物”,激發學生探索萬物、喚醒夢想,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重視實踐,埋下創新的種子。正如學校黃慧校長所說,科創教育不僅是技術的傳授,還是培養自主學習與探索能力的重要環節。三樓音樂中心命名爲“踏歌聲”,融合傳統文化與詩歌意境;美術空間“彩雲間”與之呼應,展現美術之美。此外,還有“大腳丫”形體中心等特色空間。
走進這樣的校園,在一個個投射心靈價值的空間裡,學生能感受到無限美好。接受“永無島”的召喚,我看到命名給學校空間帶來的更多可能,美的命名呈現新的世界,生命在其間生生不息。
03
在校園生活中昇華教育情調
從“B612星球”到“永無島”,我更加確信:理想的學校應是充滿活力與可能的生態系統,在一個個校園生活細節中昇華教育的情調和意義。我們如果掌握住學校空間命名之道,讓文學、自然與設計共鳴,空間就有了獨特的溫度與力量,成爲照亮兒童精神世界的“創造之光”,孕育出有生命力的教育靈魂。
當命名迴歸教育本真,學校便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成爲傳遞生命溫度的詩篇。學校需要重新學習表達空間語言,融入生命與審美,呈現價值選擇,讓空間成爲心靈容器,實現教與學的提升。正如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所說,教育要喚醒人對世界的詩意凝視,讓學生用想象重構現實,引發創造性學習。
“故事是在講述中形成的,我們的學校是被敘述,更是被行動構建起來的。”讓我們從低處入手、高處着眼,爲學校尋找回家的路,帶去明亮精神,進入廣闊世界。或許只有理解到教育的這一深層意義,我們才能更好陪伴孩子成長,見證他們生命中的奇蹟。
鏈接 | 張延銀談“看不見的教育”系列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圖片 | AI生成&學校供圖
編輯 | 崔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