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分鐘到2分鐘!口袋型超音波協助救護車上即刻判讀 提升災害救援力

面對全球化學、生物、放射、核能(CBRN)災害威脅及新興毒物危機日益升高,臺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今明2天舉行「2025國際中毒防治與研究發展研討會」。記者翁唯真/攝影

根據研究,過去平均使用超音波檢查時間爲7分鐘,爲提升在重大意外、化學災害與核生化事件中,到院前救護能力,臺灣重新解構流程並訓練高級救護員(EMT)於救護車上,2分鐘快速完成檢查,先了解患者體內是否有氣胸、內出血等狀況,讓醫院可以提前準備。

面對全球化學、生物、放射、核能(CBRN)災害威脅及新興毒物危機日益升高,臺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今明2天舉行「2025國際中毒防治與研究發展研討會」。

在大型化學災害、爆炸事件或核生化攻擊中,內出血是常被忽略的重大風險。彰濱秀傳醫院紀念醫院微創手術中心超音波學程主任、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家慶說,除了原始毒物傷害外,爆炸震波可造成3天后才顯現的延遲性內傷;破片造成的穿刺傷也可能在第一時間被忽略。

陳家慶說,因此即使患者已完成除污、送入中毒科病房或 ICU,一旦生命徵象惡化,醫療人員若未能全面考量,可能錯失搶救時機。若能以攜帶式超音波於數分鐘內確認是否有內出血或氣胸,便能減少等待電腦斷層的時間,加速啓動醫療處置。

過去研究指出傳統超音波檢查需耗時約7分鐘,陳家慶說,但在臺灣多數救護情境下,送醫僅需15至20分鐘,若現場掃描過久反而影響效率。因此團隊在過去2年重新解構並設計全新的訓練課程,調整流程、操作姿位與教學方式,使救護人員能在2分鐘內完成檢查。

陳家慶表示,傳統醫師做超音波掃描多站在病人右側,但救護員在救護車的空間配置中多位於左側,若仍要求以醫療院所的方式操作,反而增加摸索時間。因此訓練採用「駕訓班式的結構化教學」,讓學員按照固定步驟與影像判讀線索進行操作,提升準確度與效率。

陳家慶表示,南投之前國道車禍有一例就是氣胸,因爲路程較遠發覺有氣胸立即運用超音波確認,到院後便立刻處置。透過超音波可以更加確認病患情況,目前的各個縣市的醫療指導醫師也都可以授權高級技術員直接現場,做減壓讓張力性氣胸可以消除。

陳家慶說,目前救護車多配備口袋型超音波探頭,價格約13萬元,成本低、攜帶方便,也能搭配線上醫療指導使用。期望藉此讓全臺救護人員更快、更準確掌握生命危急徵象,強化重大災難與日常救護的整體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