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5元到24元,臺泥被視為川普關稅避風港,短線利空何時出盡?長線還是防禦型定存股?

臺灣水泥。圖/臺泥提供

文/玩股華安

臺泥股價跌破25元,年內重挫兩成。越南傾銷與碳費衝擊雙重夾擊,政府反傾銷調查終於進入關鍵決策期,短線有望利空出盡,但長期結構風險仍須審慎評估。

臺泥(1101)股價持續探底,7/9最低來到24.05元,年初以來跌幅已超過兩成,讓不少長期投資人感到困惑與不安。儘管臺泥與臺塑一樣,長年被視爲「臺字輩」的穩健存股代表,而臺泥也因美國市場僅佔營收不到1%,被認爲在川普對等關稅政策下,有望成爲資金避風港。

然而,隨着2025年臺灣正式開徵碳費,對高碳排產業帶來實質成本壓力,加上越南水泥持續傾銷本地,讓原本看好的防禦型定存股,反而面臨內外夾擊,股價一路疲弱,也讓投資人信心遭遇強烈震盪。

政府正式認定產業受損,反傾銷案進入稅率審議程序

經濟部於2025年6月27日召開貿易救濟審議會,審議「臺灣區水泥工業同業公會申請對自越南產製進口卜特蘭水泥及其熟料課徵反傾銷稅及臨時課徵反傾銷稅案」,並正式認定:自越南產製進口卜特蘭水泥及其熟料之傾銷行爲,對臺灣國內水泥產業有實質損害之虞。

結果指出,自111年起越南水泥及熟料進口量大幅增加,雖然其後略有下降,仍爲臺灣主要進口來源國。111年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原物料上漲,國產品調漲售價以反映成本,卻在涉案貨物及非涉案低價產品的競爭下,內銷量與市佔率顯著流失,產能利用率受到影響。

雖然112年前國內產業的獲利情況仍屬良好,但至113年已有明顯衰退。經濟部指出,越南水泥產能持續過剩,並有外銷去化的實際需要。今年5月,越南政府更將熟料出口稅由10%下調至5%,進一步加重傾銷壓力。臺灣由於無關稅障礙,成爲越南水泥的穩定出口市場。調查進一步預警,若不採取補救措施,涉案貨物可能持續低價傾銷,未來將迫使本地業者降價競爭,進而導致銷售量、市佔率與獲利能力全面惡化,最終對產業構成實質損害。

經濟部表示,產業損害最後調查結果已送交財政部,將由關稅稅率審議小組進行審議,預計七月將決定是否正式課徵反傾銷稅。

政策反應慢半拍,制度空窗讓企業無從防禦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也在五月股東會中便對政府提出公開批評,指出水泥業者長期遭受越南低價傾銷侵蝕市佔,政府卻一再拖延反應。他更強調,臺灣在推動碳費與環境責任制度的同時,未同步建立碳邊境調整(CBAM)機制,造成國產業者必須承擔碳成本,卻與未納管的進口貨品同臺競爭,形同「制度性懲罰」。

整體而言,反傾銷調查雖有明確法定流程,但耗時逾一年才完成損害認定,使得本地業者早已在價格競爭中失血。制度缺乏即時應變彈性,加上政策工具失衡,已成爲產業難以自救的核心問題。

反傾銷程序爲何耗時超過一年?五大調查階段拉長時間

根據《關稅法》第68條與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反傾銷調查需歷經以下 五大調查程序:

1.產業是否受有損害初步調查

2.傾銷初步調查

3.傾銷最後調查

4.產業損害最後調查

5.評估課稅對國家整體經濟利益之影響

只有當傾銷事實與產業損害兩者同時成立,並經綜合評估後,方可啓動課徵反傾銷稅的行政命令。

根據財政部說法,我國近三年反傾銷案件的平均辦理時程約爲 386 天,實際上不遜於美國(418 天)與歐盟(409 天)。若以臺泥所述,從2024年7月水泥公會推動反傾銷調查至今約一年,程序可說相對迅速。然而,這樣的進度仍難以迴應產業界的焦急情緒,因爲調查期間進口水泥未曾中斷,臺泥實際受損已延續一年,股價也在這段時間內持續下挫。

短線利空出盡可期,長期仍須審慎觀察基本面風險

隨着政府正式認定越南水泥傾銷對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反傾銷稅是否開徵可望於七月拍板定案,對於過去一年飽受壓力的臺泥而言,短線市場情緒有望因「利空出盡」而出現技術性反彈。

然而,投資人在評估反彈行情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後續潛藏的結構性挑戰,包括臺灣本地房市需求可能趨緩、中國房市尚未復甦,以及碳費制度所帶來的長期成本壓力等。臺泥能否真正扭轉獲利趨勢,仍仰賴市場需求的回溫,長期持有者仍需持續關注產業環境的變化。

本文由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內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

以上專欄作家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