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Code氛圍編程經歷: 6周幹了三年的活
6周的Claude code編程經歷:一個程序員的狂喜、崩潰與深夜自拍式頓悟
如果我告訴你,過去一個半月裡,我一個人幹完了原本需要三年才能清完的技術債,你可能會覺得我在吹牛,或者嗑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但真相是,我既沒嗑藥,也沒變成時間管理大師,我只是擁有了一個叫“Claude Code”的AI編程搭檔,它讓我從“逐行敲代碼的苦力”升級成了“指揮交響樂的指揮家”,雖然我連五線譜都看不懂。
這六週,我彷彿穿越到了攝影剛被髮明的19世紀,畫家們突然發現:天啊,原來不用一筆一劃畫人臉,只要咔嚓一下,照片就出來了,然後你再拿畫筆修修光影、改改背景、加點濾鏡,一幅“藝術作品”就誕生了。編程也一樣,以前我要一行行寫React組件、一個個配TypeScript類型、手動改幾百個文件的樣式,現在?我只需要說一句:“嘿,Claude,把所有內聯樣式換成StyleX,順便讓動畫統一用遊戲那邊的方案。”然後我就去遛狗了,回來一看,代碼已經寫好,測試也跑通了,PR都快準備好了——這感覺,就像你點了個外賣,結果送餐員不僅把飯送來,還順手幫你把廚房收拾了,地板拖了,狗也洗了。
“我幹了這些事,但我其實啥也沒幹”:一個技術債清零者的凡爾賽實錄
在過去六週裡,我完成了以下這些項目——注意,是“我”一個人,不是團隊,不是外包,不是實習生,就是我這個平日還要開會、寫PPT、拉投資的“bizdev”程序員:
最離譜的是,這些都不是我的“本職工作”。我的本職是推動產品、拉合作、搞商業化,但因爲Claude能幫我處理技術瑣事,我就像多了兩個“數字分身”,一個在寫代碼,一個在開會,而我本人……其實在打《Apex英雄》。
“先寫再說,不行就刪”:我的AI實驗哲學
以前我總想着“完美主義”,一個功能沒想清楚,就絕不開始寫代碼。但現在?我學會了“先寫再說,不行就刪”。比如前端測試策略,這玩意兒複雜得像一團毛線,我糾結了兩年都沒動手。現在呢?我讓Claude給每個PR都生成測試,連寫兩週,然後——全刪了。
你可能會問:那不是白乾了?不,一點都不白乾。這就像你讓AI幫你寫10篇情書,然後一篇都不發,但你通過看這些情書,終於搞懂了“怎麼寫情書纔不肉麻”。我通過看AI生成的測試,明白了哪些是冗餘的,哪些是關鍵的,最後自己動手寫了一套簡潔高效的測試框架——而整個過程,只花了我額外十分鐘每天。
還有一次,我在Slack裡跟團隊說:“我想搞個GraphQL+Relay的CRUD抽象,讓非工程師也能搭應用。”大家回覆:“這太複雜了,別搞了。”但我偏要搞,於是讓Claude在後臺“vibe”了半天,生成了一堆代碼,跑起來發現……根本不能用。
但我不後悔。因爲這次“失敗”的實驗讓我看清了技術邊界,也讓我更有底氣說:“這個方向不行,我們換一個。”以前這種探索成本太高,現在?失敗的成本就是一杯咖啡的時間。
“兩個克隆人”的生活:我的VS Code雙開哲學
Anthropic官方推薦用“工作樹”(worktrees)來管理AI編程,但我選擇更粗暴的方式:兩個完全獨立的VS Code實例,兩個不同的主題,兩個不同的配置文件。
爲什麼?因爲這樣我能同時“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瘋狂實驗者”,讓Claude隨便生成代碼,不管風格、不管規範、不管未來;另一個是“嚴謹審查者”,負責review、重構、合併。
這就像你有兩個大腦:一個負責天馬行空,一個負責冷靜剎車。我經常在一個窗口裡讓AI生成一堆“離譜代碼”,然後在另一個窗口裡慢慢收拾殘局。這種“雙我”模式讓我既能享受AI的創造力,又不至於把生產環境搞成代碼墳場。
而且,當我切換窗口時,視覺上的差異(比如一個深色主題,一個淺色)會提醒我:“你現在是實驗模式”或“你現在是發佈模式”——這比任何文檔都管用。
遊戲設計師的春天:從“畫餅”到“上線”只要兩小時
以前在Puzzmo,做一個新遊戲的流程是這樣的:
1. 遊戲設計師畫原型(用Figma、Unity、甚至紙筆);2. 團隊開會評審,吵三天;3. 如果通過,工程團隊重寫代碼,接入系統,耗時數週;4. 最後上線,用戶說:“這遊戲不錯,但爲什麼沒保存進度?”——因爲設計師忘了提這需求。
現在?我們建了個“原型倉”,遊戲設計師只要會寫點JS,就能把原型直接跑在puzzmo.com上,後臺自動接入用戶系統、數據埋點、CMS配置——整個過程,兩小時搞定。
我們最近上線的“Missing Link”遊戲就是這麼來的。設計師自己寫的代碼,AI幫忙修了bug,我點了幾個按鈕就發佈了。結果這遊戲火了,用戶天天玩,還問:“能不能加個排行榜?”
問題來了:這代碼是“實驗品”,質量不行,不能長期維護。但用戶愛它,我們能刪嗎?不能。能重寫嗎?太費勁。能就這麼放着?技術債爆炸。
我們陷入了“AI時代的幸福煩惱”:以前是“做不出來”,現在是“做出來太多,管不過來”。
“讓AI先上,我們圍觀”:我的週會新玩法
每週三,我們開GitHub issue triage會,以前是大家討論“這bug怎麼修”“那需求怎麼做”,現在?我直接說:“Claude,你先搞個PR試試。”
然後我們一邊開會,一邊看着AI在後臺生成代碼、跑測試、提PR。小問題,AI一槍斃命;大問題,AI給出草案,我們在此基礎上討論。
這就像打仗,以前是將軍帶着士兵一步步推進,現在是無人機先偵察、開路、甚至開火,將軍再決定是否全面進攻。效率高了不說,團隊士氣也高了——因爲大家不再被瑣事淹沒,而是聚焦在“真正重要”的決策上。
有一次,一個bug卡了三天,各種方案都試過。我讓Claude看了一下,它說:“你們忘了重啓緩存服務。”——全屋寂靜,然後爆笑。AI不僅會寫代碼,還會“讀空氣”。
“我不是AI,我是AI的老闆”:我的權限哲學
我知道很多人擔心AI失控,代碼亂改,生產炸庫。所以我一開始也小心翼翼,每次AI要改文件,都彈窗確認。
結果?一天彈一百個確認框,煩死了。於是我乾脆運行
,也就是“Claude,放飛自我吧!”(我叫它“claude yolo”)。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有一次它自作主張提交了代碼,還提了個PR——我把它關了,笑了兩分鐘。還有一次它清了開發數據庫,但我有備份,恢復就行。
我的原則是:AI可以“幹活”,但不能“決策”。PR描述、發佈說明、架構設計,必須人寫。AI生成的代碼,我必須看得懂、改得了、背得起鍋。
這就像你僱了個超級實習生:他能寫90%的代碼,但最後簽字的,還得是你。
“和AI對練”:新人程序員的升級外掛
我對剛入行的程序員說:別怕AI搶你飯碗,把它當“陪練”。你先自己寫個功能,然後再讓AI寫一遍,對比一下。
你會發現:AI可能用了你沒見過的庫,寫了更優雅的類型定義,甚至自動加了測試和文檔。這不是羞恥,這是學習。
以前你得看十篇博客、問三個同事才能學會的東西,現在AI一次給你演示了。你不是被取代了,你是有了個“無限耐心的導師”,而且還不用付工資。
結語:AI沒讓我變強,它讓我變“懶”了
Claude Code沒讓我變成天才程序員,它只是讓我變得“懶”了。我不再爲瑣事操心,不再爲技術債失眠,不再因爲“這功能太麻煩”而放棄想法。
我現在的生活是:想到一個點子,讓AI搞半天,我去看劇;回來修修bug,發個PR,繼續打遊戲。
這世界變化太快,AI已經來了,擋不住,也沒必要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和它一起“偷懶”,然後用省下來的時間,去做真正有趣的事——比如,寫一篇用AI生成的博客,再讓AI把它翻譯成帶煙火氣的中文。
Claude Code氛圍編程經歷: 6周幹了三年的活 - 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