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祖宮三千問:青礁VS白礁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話說,大道公所出,在漳泉之介,一處喚作青礁、白礁的沃壤。大道公原本威靈赫濯,澤被四海,備受百姓愛戴,然而因地有青、白之分,漳、泉之別,竟不巧,造成後來人因愛生恨,把青礁、白礁的功能分工誤會了。特此,引經據典,自問自答,希望關於青礁和白礁的一些疑問能得到些許解答。
青礁慈濟祖宮
白礁慈濟祖宮
問題一:青礁和白礁的歸屬變化?
青礁、白礁皆是千年古村落,早在唐宋時期,二村便已聞名,但很不幸的是,兩村雖田園相連,民心相通,但從有史可溯起,二村便是涇渭分明的漳泉分界。在大部分時候,青礁隸屬於漳州,白礁隸屬於泉州,一直到解放後,二者的隸屬關係才發生逆轉:1957年,白礁由泉州同安縣改隸漳州龍溪縣,而青礁則於1958年由漳州海澄縣改劃廈門市。以此看,唐宋以來,兩村從未同屬一縣管轄,其中青礁在地級行政單位上曾只隸屬於漳州和廈門(當時廈門爲地級行政單位,與泉州無隸屬關係),而白礁則是泉州和漳州。
問題二:青礁、白礁的青和白是什麼關係?
從字面上看,白的反義詞爲黑,或閩南人常說的“烏”。無獨有偶,與白礁隔江相望有一座島嶼,名曰烏礁,那裡也有一座頗負盛名的慈濟宮,更爲巧合的是,這座慈濟宮同白礁一樣,都是五門開的超高規制,於是乎,人們開始懷疑,青礁和白礁是否存在對等關係?然而,青礁的青並非字面意義上的“青”,有人說他指的是礁石的顏色,也有人說“青白”纔是他們的本意。青礁,在本地人口語中,實指“赤礁”,“赤”亦即“紅”,與“青紅皁白”有其曲同工之妙。以此看,用字上的“青”和口語上的“赤”,均可和白組合成“黑白”,二者可能從存在及命名開始,就有某種隱秘、矛盾的故事和淵源存在。
問題三:稱白礁慈濟祖宮爲“西宮”,可以嗎?
按海滄、角美俗,稱白礁慈濟宮爲“白礁宮”,以慈濟宮在白礁最是顯赫;稱青礁慈濟宮爲“東宮”,以慈濟宮在院前社,而青礁社另有六社庵祀大帝,爲免誤解,又“東”字甚雅,故以流傳。實際上,早在宋代時,東、西宮或東、西廟的區分便已存在。如南宋楊志《慈濟廟記》中即有提到白礁宮,“其在積善裡曰西廟,相去僅一二里”,此時慈濟宮還未敕封爲宮,仍稱慈濟廟,故稱積善裡白礁慈濟廟爲西廟。又大明崇禎《海澄縣誌》卷一「山」載,“白礁,茲地屬同安界爲多,與青礁相對,其上亦有吳真君祠,名曰西宮,而青礁曰東宮”,卷十三「宮祠」亦載,“慈濟宮,祀吳真人,在青礁爲東宮,而白礁爲西宮。”只是到了清光緒間,楊浚在《白礁志略》中按宮門朝向,稱青礁慈濟宮爲東宮,白礁慈濟宮爲南宮,應是錯記。
問題四:青礁和白礁,誰纔是慈濟祖宮?
按傳統認知和流傳至今的府縣誌記載,青礁和白礁各有一方撰寫於南宋的《慈濟廟記》,青礁碑記爲青礁進士楊志所寫,白礁碑記爲前漳州郡守、兵部侍郎莊夏所寫,二碑年代相近,楊碑略早。楊碑稱東宮的前身爲龍湫庵,系“鄉之父老私諡爲醫靈真人,偶其像於龍湫庵”,之後“鄉尚書顏定肅公奏請立廟”,故而有東宮之設,而東宮的選址則明確爲“龍湫之陽”,即龍湫庵的南面,時爲紹興二十一年,即碑文所強調的“歲在辛未”。而莊碑則言,大道公去世後,“聞者追悼感泣,爭肖像而敬事之”,至於是否有固定的祭祀場所,則未明說,僅提及“歲在辛未,肇創祠宇”,之後關於他撰碑的緣起,則另說到,“邑人慾增故居之祠,而窘於財”。
以上可知,此肇創祠宇與增故居之祠應屬同處,即指代白礁宮,始建年代與東宮一樣,都是紹興二十一年辛未。然而,到了清代,顏蘭在《吳真君記》中特別提到“紹興二十年,頒誥立廟,祀公於白礁,蓋公之祖廟也”,之後楊浚在《白礁志略》中也引用紹興二十年的說法,二書流傳極廣,以至於後來人屢將此立廟年份當做白礁宮先於東宮建立的依據,殊不知不管是青礁還是白礁,其立廟的源頭只有一個,即青礁籍尚書顏師魯的奏請。
姑且不論龍湫庵和故居之祠的先後關係和影響,單從奏請立廟後的發展看,楊碑稱“數十年來,支分派別,不可殫紀。其在積善裡曰西廟,相去僅一二里。同安、晉江,對峙角立,閩、莆、嶺、海,隨寓隨創,而茲廟食實爲之始。”莊碑稱,“自紹興辛未距今垂七十年,不但是邦家有其像,而北逮莆陽、長樂、建、劍,南被汀、潮,以至二廣,舉知尊事,蓋必有昭晰於冥漠之間,而不可致詰者矣。”由此可見,白礁宮和東宮出現後,大道公信仰的傳播之快。之後,慈濟祖宮的概念自然衍生,好在縣誌也給出了很好的說明,崇禎《海澄縣誌》卷十五「宮」載,“慈濟宮…自泉、福、交、廣在處享祀,而東西二宮其鼻祖雲”;乾隆《海澄縣誌》卷十七「齋宮」則補充道,“東西兩宮,其鼻祖二”,以故,白礁宮和東宮皆是慈濟祖宮。
問題五:青礁、白礁慈濟祖宮,誰更正宗?
既然青礁、白礁皆是慈濟祖宮,那麼是否存在更早的祖宮呢?按今人想法,龍湫庵自然是上上之選,然而古人的智慧是絕口不談立廟以前,其緣由竟是沉重的代價。起初,各分靈宮廟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合適的時間自行前往白礁宮、東宮進香,然而每逢三月十五大道公誕辰日,祖宮總是擁擠無比,久而久之,矛盾日增,以至於械鬥不止。至遲在明代以前,官方即出面干預了慈濟祖宮的進香安排,其過程如何鮮見記載,惟結果顯然易見:
其一,分府進香:
不管各分支宮廟香火源自何處,凡泉州轄域皆往白礁進香,漳州轄境往青礁,如此則白礁爲泉州慈濟祖宮,青礁爲漳州慈濟祖宮。崇禎《海澄縣誌》卷一「山」載,“泉人乞靈則就西宮,而漳人乃就東宮乞靈”,因泉州信衆多於漳州,故云“東宮香火不若西宮爲盛”。
其二,時間錯峰:
宋時縣以下設鄉,鄉以下設裡,元明以後縣以下設都,都以下設保。裁定,近鄉正月進香,遠鄉則各取所需,是故白礁所在同安縣積善裡(今角美東部、海滄區北部),青礁所在龍溪縣新恩裡(後爲海澄縣三都,今海滄區南部、東部)按社別定於正月,泉州、漳州其他地方則多在三月。
規則既定,青礁、白礁進香秩序便得以保證,但也因此加重了兩地兩宮及信衆的矛盾。特別是清代以後,臺灣成爲慈濟信仰一大高地,青礁、白礁區劃歸屬發生變化,這種既定規則開始出現不適用的情況,青礁、白礁的分工開始遇到困難。
問題六:該去哪裡進香比較合適?
“泉人乞靈就西宮,漳人乞靈就東宮”本是傳統上明確的指示,但隨着時局變化,這種明確的指示開始出現挑戰。受白礁改隸漳,青礁改隸廈影響,很多宮廟在不明變化的情況下出現迷茫,漳人謁白,泉人、廈人謁青也開始成爲趨勢,有些人則索性兩宮皆去,省去選擇的麻煩。
而對於海外及臺灣來說,這種選擇更是困難,首先,他們不在漳泉分府和錯峰進香的規則覆蓋範圍,其次,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的宮廟源自何處;惟有根據宮廟所在地移民的漳泉屬性定義可能的祖宮,然而1949年以後,受臺灣幾家頭部慈濟宮傳說的影響,人們開始跟風式的自定祖宮,比如所謂“三大帝”的傳說就相當滑稽,臺灣慈濟宮的濫觴最早爲明末,此時大陸地區的慈濟廟已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何來二大帝遷臺之說。因此,以明清交替或1949年爲界,“泉人(含廈門)乞靈就西宮,漳人乞靈就東宮”應是最爲佔理,若是覺得過意不去,那麼兩宮都去,自然最是圓滿,切勿厚此薄彼。
附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