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胳針》投書掀熱議 疾管署急澄清 臺大院長:沒那麼不堪
一篇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投書,今引起醫界熱議。李景行(Jing-Xing Li)、許漱白(Shu-Bai Hsu)以「臺灣健保瀕臨全面崩潰」爲題,揭露出急診壅塞、護理師離職引起的問題,並提及臺灣COVID-19死亡率高於日本,未能從疫情中汲取教訓。(本報資料照)
一篇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投書,今引起醫界熱議。李景行(Jing-Xing Li)、許漱白(Shu-Bai Hsu)以「臺灣健保瀕臨全面崩潰」爲題,揭露出急診壅塞、護理師離職引起的問題,並提及臺灣COVID-19死亡率高於日本,未能從疫情中汲取教訓。疾管署迴應,Omicron時期,臺灣致死率爲0.16%,日本爲0.2%,並未高於日本。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表示,健保制度是有一些問題,但沒有那麼不堪,這篇文章錯誤百出,不是論文,不是那麼有科學性。
根據投書內容,今年年初,臺灣的醫療體系因流感與諾羅病毒同時爆發而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急診部門出現嚴重超載,加上病房牀位短缺,使情況雪上加霜。一名患者因須長途轉送143公里才能入住加護病房,最終死於敗血性休克。2月22日,臺灣急診醫學會發布緊急聲明,呼籲政府立即採取行動。與此同時,一位政府官員在社羣媒體上對一位疲憊不堪的急診醫師發表輕蔑且帶有嘲諷的迴應,進一步激起了民憤。
作者指出,臺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脆弱,早在COVID-19疫情期間便已暴露無遺。在2022年Omicron疫情高峰時,臺灣住院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8.2%,而日本僅爲12.5%。這一巨大差異主要歸因於重症醫療資源的不足與分級轉診流程的延誤。然而,臺灣未能從COVID-19疫情中汲取教訓,也導致了當前的醫療危機。多年來政策怠惰、資源錯置,使得全民健保體系陷入不可持續的運作狀態。
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迴應,2022年Omicron流行時期,臺灣COVID-19共確診885萬7994例、死亡1萬4636例,個案致死率爲0.16%。同時期日本的COVID-19個案致死率爲0.2%,臺灣並未高於日本。
吳明賢則指出,健保制度是有一些問題,但沒有那麼不堪,政府也不是完全無動於衷,不曉得他(作者)的目的是什麼,看出問題很容易,但是要提出解答比較困難。大家都可以發現問題,但是問題造成的原因不單單是上面寫的,太過於簡化。
健保開辦30年,有結構的問題,制度設計的問題,還有人性的問題,吳明賢直言這篇投書錯誤百出,這是讀者投書,不是正式論文,不是那麼科學性。就像報紙有讀者投書,只要編輯覺得可以就行,這就是他常開玩笑說:「你不讀新聞會跟世界隔離,讀了新聞以後你會和真相隔離」。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各界對醫療照顧及健保各方面的議題,有任何指教,都會悉心檢討,正面地努力。政府和醫界一直在改善,也虛心受教,但是這篇內容和事實不符,會引起國內、國際間的誤解,對長期關心、支持、投入醫療照護的決策者、工作者是不公平的,有需要澄清。衛福部接下來會把內容整理好,向《刺胳針》提出正式的迴應和澄清。